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道经(7)

道经(7)

书名:老子作者名:李耳本章字数:2984更新时间:2024-05-29 14:53:00

【题解】

这一章仍是讲战争之道的,是上一章的继续和发挥。上一章着重从后果讲,这一章以古代的礼仪来比喻。按中国古代的礼仪,主居右,客居左,所以居左有谦让的意思,“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老子认为,兵器虽然是不祥的东西,但作为君子,在迫不得已之时,也要用战争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是在获取胜利时不要以兵力逞强,不要随意地使用兵力杀人。相反,对于在战争中死去的人,还要真心表示哀伤痛心,并且以丧礼妥善安置死者。

【原文】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大家都讨厌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

【原文】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译文】

君子平时居处以左边为贵,作战时却以右边为贵。兵器是不吉利的器物,不是君子应该使用的东西,不得已时才用它,最好漠然处之。即使战胜了也不应赞美,如果赞美它,这就是以杀人为快乐。以杀人为快乐的人,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原文】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吉庆事以左边为上,凶丧事以右边为上。副将居于左边,主将居于右边,这是说要用办理丧事的礼节去处理战争的事。战争杀人众多,要带着悲痛的心情参加战争,战胜了也要用办理丧事的礼节去处理它。

【题解】

这一章讲了“无名”“有名”“知止”。“无名”“有名”不是第一章中以“无”名、以“有”名的“无”和“有”的概念。“无名”指完全做到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所以称为“朴”。所以,本章表达了老子“无为”的政治思想,认为侯王若能依照“道”的法则治天下,顺应自然,那样,百姓们将会自动地服从于他。老子用“朴”来形容“道”的原始“无名”的状态,这种原始质朴的“道”,向下落实使万物兴作,于是各种名称就产生了。立制度,定名分,设官职,不可过分,要适可而止,这样就不会纷扰多事。老子认为,“名”是人类社会引起争端的重要根源。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译文】

道永远处于一种虚无状态,这像未加工过的木材一样,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天下没有人能够支配它。王侯如果能遵循着道,万物将会自然而然地宾服。天之气和地之气相互交融而降下甘露,没有人指使它们,却自然分布均匀。

【原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

人类开始活动,也就出现了各种器物。器物出现以后,也应该懂得适可而止,懂得适可而止就能避免危险。打个比方,普遍规律与天下的关系,就好像江海与河川的关系一样。

【题解】

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身修行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我精神生活。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本章与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五章、第二十章的写法比较类似,侧重于探讨人生哲理。老子在本章,全部用的是正面直言的文字,与前面几章不同。第十章用问话的形式出现,第二十章以反话形式表达。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自省,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能够认识别人的人是聪明的,能够认识自己的人是明智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克制自己的人是坚强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坚持力行的人是有志的;不失根基就能长久,身死而精神永存的人是真正的长寿。

【题解】

这一章说明“道”的作用,这是老子在本书中再次谈到“道”的问题。他认为,“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而“道”又不主宰万物,完全顺应自然。这些观点,老子在前面某些章节中已经做过论述。这一章是继续阐发三十二章的道理,讲“道”可以名为“小”,也可名为“大”,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圣人”“侯王”,实际是在期望统治者们应该像“道”那样起“朴”的作用。此章内容从另一角度看,又是在谈作为“圣人”“侯王”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原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译文】

道的作用是那样的广大,可以说无处不有。万物依靠它才能生存,而它从不拒绝万物,大功告成也不求名、不占有,护养了万物而不做主宰者。

【原文】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译文】

它从没有任何欲望,可以说是很渺小的;因为万物归附于它,而它却不当主宰者;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伟大的。所以圣人之所以能成就伟大,是因为它始终不追求成为伟大者,所以才成为伟大者。

【题解】

这一章述说了“道”的作用和影响。但本章和上一章都不完全是前面各章论“道”的重复,而是隐喻着言外之意。“道”的作用和影响不可低估,它可以使天下的人们都向它投靠而不相妨害,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因而可以这样说,本章实为“道”的颂歌。在《道德经》中,“道”已经被多次论及,但从来没有重复,而是层层深入,逐渐展开,使人切实感受“道”的伟大力量。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译文】

谁掌握了道,天下人都会归附于他。归附他不会有害处,都能过上太平安乐的生活。音乐、美食的感官诱惑,往往使人们半途而废。道这个东西说出来淡而无味,看它又看不见,听它又听不到,可它的用途却无穷无尽。

【题解】

有人认为这一章也是讲用兵的道理。不过我们认为这章主要描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本章谈到若干对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问题,例如,“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等都可以说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同时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以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注意。这种观点贯穿于《道德经》全书。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要想使它收缩,必须暂时使它扩张;要想削弱它,必须暂时加强它;要想废除它,必须暂时振兴它;要想夺取它,必须暂时给予它。从细微中发现变化,柔弱就能战胜刚强。像鱼不能离开深渊,治国的法宝不能让别人知道。

【题解】

本章是《道德经》中“道经”的最后一章,老子把第一章中提出的“道”的概念,落实到他理想中的社会和政治——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若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政,顺应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在,自我发展。二十五章提到“道法自然”,自然是无为的,所以“道”也无为。“静”“朴”“不欲”都是无为的内涵。统治者如果可以依照“道”的法则为政,不危害百姓,不胡作非为,老百姓就不会滋生更多的贪欲,他们的生活就会自然、平静。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文】

“道”经常是无为的,却又成就了所有的事情。王侯如果能遵循着它,万物将自我变化孕育发展。在变化孕育发展中如有欲望产生,我将用无声无形的“道”使它们安定下来。这个道的无名真朴,就能根绝这种贪欲。根绝贪欲就能安静,天下将自然会太平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