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道经(5)

道经(5)

书名:老子作者名:李耳本章字数:2532更新时间:2024-05-29 14:52:59

【题解】

从本书第一章起,老子就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但这个本原“道”,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呢?对此问题,学术界的解释不同,出现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观点。本章中,老子进一步发挥第十四章关于“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的观点,明确地提出“道”由极其微小的物质组成,虽然看不见,无形无象,但确实存在,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在本章里,老子还提出“德”的内容是由“道”决定的,“道”的属性表现为“德”的观点,集中地描述了“道”的一些特点。一章、四章、十四章、本章和二十五章,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性质问题的重要篇章。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译文】

大德的行动就是遵循规律。

【原文】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译文】

道这个东西,是隐约不清、没有形体的。它是那样的恍惚迷离,但其中确实有一定内容;它是那样的迷离恍惚,但其中确实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邃而难以认识,但其中却有精气。这精气清晰可知,真实而又可信。

【原文】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

从古到今,道的作用是不变的,凭借着它就可以了解万物开始时的情况。我凭什么知道万物本始的情况呢?就是凭借着道。

【题解】

这一章,老子从生活经验的角度,进一步深化了第二章所阐释的辩证思想。第二章重点讲的是矛盾的转化。本章一开头,老子就用了六句古代成语,讲述事物由正面向反面变化所包含的辩证思想,即委曲和保全、弯曲和伸直、不满和盈溢、陈旧和新生、缺少和获得、贪多和迷惑。他用辩证思想作为观察和处理社会生活的原则,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不争”。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译文】

委曲反能保全,弯曲反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陈旧反能更新;欠缺反有收获,贪多反会迷乱。

【原文】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所以圣人能够守道,从而成为天下的楷模:(他们)不自我表现,所以才是非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才名声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领导众人。正因为他们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同他们竞争。

【原文】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

古人所说的“委曲反能求全”这些话,难道是些空话吗?确实做到周全,就会回归于道。

【题解】

这一章和第十七章是相对应的。第十七章揭示出严刑峻法的高压政策,徒然使百姓“畏之”“侮之”,因而希望统治者加以改变。前面几章已多次阐明“行不言之教”“悠兮其贵言”“多言数穷”等类似的话,本章一开始便继续阐述“希言自然”的道理。老子用自然界狂风暴雨必不持久的事实作比喻,告诫统治者少以强制性的法令横加干涉,更不要施行暴政,而要行“清静无为”之政,才符合自然规律,才能使百姓安然畅适。倘若以法令戒律强制人民,用苛捐杂税榨取百姓,那么人民就会以背戾抗拒的行动对待统治者,暴政将不会持久。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译文】

少发政令才合乎自然法则。所以说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产生的这些狂风暴雨?是天地。天地尚不能长久维持这种剧烈变动的状态,何况人呢?

【原文】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故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译文】

所以说寻求道的人要与道合一,寻求德的人要与德合一,失道与失德的人与失合一。与道合一的人,道也得到他;与失合一的人,道也抛弃他。

【原文】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自己的诚信不足,才会不被信任。

【题解】

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为,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译文】

踮起脚跟想站得高一些的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快一些的反而走不远,自我表现的反而名声不大,自以为是的反而声誉不高,自我夸耀的反而没有功劳,自高自大的反而不能领导众人。

【原文】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它们就像残羹和赘瘤,大家也许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题解】

截至本章,我们对老子的“道”已经有了几点基本的了解。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这是《道德经》里很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天地万物之“母”;“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译文】

有一个东西混沌之中自然生成,它出现在天地之前。它无声无形,独立存在永不改变,循环运动永不停止,可以把它当作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本。

【原文】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译文】

我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名字,就给它起字叫“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叫“大”。“大”会运动发展,发展下去就会走向极盛,走向极盛后又要返回原处。

【原文】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所以说,“道”有“道”的规律,天有天的规律,地有地的规律,统治天下也有统治天下的规律。天地间有四种主要规律,而统治天下的规律只占其中之一。社会规律要效法地的规律,地的规律要效法天的规律,天的规律要效法普遍规律,普遍规律就效法它自身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