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道经(2)

道经(2)

书名:老子作者名:李耳本章字数:2726更新时间:2024-05-29 14:52:57

【题解】

老子在这一章里继续说明“道”的特征。他所运用的方法仍是比喻、借代。他用“谷”象征“道”,说明“道”既是空虚的又是实在的;他用“神”比喻“道”,说明“道”生万物,绵延不断;他用“玄牝之门”比喻“道”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源。他想说明“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它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道间的神妙作用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好像一个玄妙的母体。而这一母体的生殖器官,就是产生万物的根源。绵密不断和川流不息,它的功用无穷无尽。

【题解】

在前面几章里,老子重点论述的是“道”,用“道”来作为万事万物的根本。在本章里,他借用“天道”来论述“人道”,用天地的运作无为去比喻“圣人”的行为没有贪私的心念。他认为,在其位的人,机会来得最方便,往往情不自禁地伸展一己的占有欲,甚至无限度地膨胀。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却能“后其身”“外其身”,不把自己的私利摆在前头,不从自己的私利考虑,这样的人自然会赢得众人的拥护,众人必然会把他推为统治者。这表现了他先人后己的谦退精神,有这种精神的人自然会获得大家的爱戴,同时,他自己也能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因而,这样的人由于处处为别人着想,他也便能够成就他的理想生活。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对于后来的人们,是颇具启迪意义的。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地长久存在。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原因在于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长久存在。因此圣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反而能占先;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够保全自己。不正是因为圣人不自私吗?所以反而成就了他的伟业。

【题解】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完善的人格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他们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文】

高尚的品格像水一样。水善于施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安居于众人所讨厌的低洼之地,所以说它的行为差不多符合道的原则。

【原文】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安居卑下之位,思想如深渊包容万物,交往仁慈友爱,言语真实无欺,为政顺道而善治,办事有条不紊,行为择时而动。正因为它与人无争,所以没有灾难。

【题解】

这一章正面讲一般人的为人之道,主旨是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老子认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度,而应该适可而止。锋芒毕露、富贵而骄、居功贪位都是过度的表现,难免招致灾祸。一般人在名利当头的时候,没有不心醉神往的,没有不趋之若鹜的。老子在这里说出了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的祸害,希望人们把握好度,适可而止。本章的主旨在于写“盈”,“盈”即满溢、过度的意思,自满自骄都是“盈”的表现。持“盈”的结果,将不免于倾覆的祸患。所以老子谆谆告诫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了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这才是长保之道。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译文】

办事要求圆满完美,不如停止不干;刀刃锤锻得尖锐锋利,其锋刃不能持久。

【原文】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译文】

金玉满屋,没有人能保得住;富贵而傲慢,是自取灾难。功成身退,是自然规律。

【题解】

这一章着重讲修身的功夫。这里写了六句问话,似乎是把“道”运用于修身治国方面所做的几条总结,对一般人和统治者提出了概括的要求。本章每句的后半句似乎都是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认为人们无论是形体还是精神,无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将精神和形体合而为一而不偏离,即使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和谐。这样就必须做到心境极其静定,洗清杂念,摒除妄见,懂得自然规律,加深自身的道德修养,也才能够“爱民治国”。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以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译文】

使身体和灵魂结为一体,大概能够做到不相分离了吧?专一精神以达到柔弱状态,大概能够像婴儿一样了吧?清除尘垢以保持心灵的清明,大概能够不犯错误了吧?爱民治国,大概能够不使用智慧了吧?在自然的变化之中,大概能够安居于柔和的状态吧?明白通达,大概能够做到顺应自然吧?

【原文】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帮助万物繁殖、生长,生养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却不占用它们,成就了万物却不做它们的主宰者,这可以算是高尚的品德。

【题解】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本章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与第一章所说的“有”与“无”不同,后者是就超现象界而言的,读者应注意加以区别。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集中在一个车毂上,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的空间,才有了车的作用;揉搓黏土制造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修建房屋,正是因为有了房屋中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说“有”是物体形成的条件,“无”才是物体功用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