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道经(1)

道经(1)

书名:老子作者名:李耳本章字数:2426更新时间:2024-05-29 14:52:57

【题解】

作为中国古典哲学中主要范畴之一的“道”,最早是由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来的。此后的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源泉。不过在对“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非常深邃奥妙,并不是轻而易举地可以领会的,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译文】

可以用语言表达的规律,就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可以叫得出的名字,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字。

【原文】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译文】

无名,是万物的原始;有名,是万物的开端。

【原文】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译文】

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清静无欲,就可以观察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经常保持有欲追求,可以知晓道的功用。

【原文】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空间与物质同出一处而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很玄妙。如果不断地去探索它们,就可以找到通向万物奥秘的源头。

【题解】

《道德经》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失去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随之消失。他罗列出如下一些相互对立的事物——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用以说明相互对立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学术界有人认为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也有人认为前两章是全书的引言,全书的宗旨都在其中。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的,那是因为有丑恶的存在;都知道善良的事物是善的,那是因为已有不善的存在。

【原文】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

有和无相依而生,难和易在相互对应中得以形成,长和短在相互比较中得以显现,高和下在相互依赖中得以存在,音和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追随。

【原文】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所以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应自然而不胡作非为,圣人的教育就是注重身教而不提倡言语教化。万物兴起而不加以限制,滋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自恃其能,建立了功劳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不会失去功。

【题解】

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国与国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大国称霸,小国自保,统治者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纷纷招揽贤才,用以治国安邦。当时的社会处处崇尚贤才,许多学派和学者都提出“尚贤”的主张,这原本是为国家之本着想。然而,在“尚贤”的旗号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竞相争权夺位,抢占钱财,给民间带来恶劣影响。一时间,民心紊乱,盗贼四起,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动之中。针对社会上被人们所推崇的“尚贤”这一主张,老子在第三章里提出“不尚贤”的观点,同时也批评了由“尚贤”引起的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译文】

不尊崇贤能之人,使百姓不起纷争;不看重贵重物品,使百姓不做盗贼;不显露那些可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使百姓心绪不乱。

【原文】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因此圣人治国的办法是,净化民众的心灵,填饱他们的肚皮,削弱他们的欲望,增强他们的体质,永远使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使那些聪明人不敢妄为。执行无为政策,天下就会太平。

【题解】

在本章里,老子仍然在论述“道”的内涵。他认为,“道”是虚无的,无形无象,人们视而不见,触而不着,只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它。虽然“道”是虚无的,但它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蕴含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素。这种因素极为丰富,极其久远,存在于天地产生之先。因而,创造宇宙天地万物自然界的是“道”,而不是天地。这样,老子从物质方面再次解释了“道”的属性。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译文】

规律虽然空虚无形,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

【原文】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规律是那样的深邃复杂,好像是万物的主宰。它不露锋芒,消解纷争,与日月齐光,与万物同尘。规律是幽隐虚无的,但又实际存在。我不知道是谁使它产生,只知道它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题解】

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这是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他认为,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译文】

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然发展。

【原文】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之间这个大空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虽然空虚却不会穷尽,越推拉风量越大。议论越多,离道越远,不如长守道体虚静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