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指导与再调整(2)
书名:父母:挑战作者名:鲁道夫·德雷克斯本章字数:2301更新时间:2024-05-29 14:45:14
第六,我们的主要工作目标是改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孩子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变孩子的行为、生活方式、社交方法,以及他对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看法。每一个案例中的心理指导,都要以我们对其家庭序位的解读和对其目标的认知为基础。要弄清楚孩子的困境究竟源于哪一种行为目标:寻求关注(目标1)、展示自己的权力(目标2)、惩罚或报复(目标3),证明自己能力不足(目标4)。
在指导中心的第一次面谈(在社会工作者介绍完个案史之后)通常致力于解释问题背后的心理因素。一般而言,在第一次面谈中,父母和孩子会被告知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以及父母做了什么引发或加剧了孩子的困境。
在某些案例中,指导人员也会利用第一次面谈提出建议,帮助父母改变对孩子的管理方式。我们试图每次解决一个问题,从最重要的问题或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开始。这些建议总是尽可能地简单明了,尽管执行起来由于涉及现有关系的变化而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始终是和孩子休战,这也是作为读者的你在尝试其他方式之前首先应该考虑的。这第一步非常重要,有必要详细阐述和强调。
孩子和父母之前处于战争状态,现在必须休战。有必要说服父母,在现阶段对孩子完全放手,让他继续做一个“坏孩子”,继续犯错。这并不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因为他行为不良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同时,父母必须学会观察孩子和自己,以便更好地理解所发生的一切。首先,父母必须学会克制自己。他们必须察觉到自己总是唠唠叨叨,因此要学会闭嘴。他们必须开始改变自己。许多父母声称他们“试过了一切方法”,都没有成功。他们通常忽视了一种可能性:自我改变。这就是休战的价值。没有休战就没有和平。与孩子和解是父母的职责,也应该是他们真诚的愿望,否则,孩子就不可能有任何改进。通过学着克制自己,父母会逐渐在自己和孩子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
我们承认,这第一步是最困难的。很少有父母能够立即转变态度,并克制自己过度作为的倾向。如果他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几乎马上就能看到效果。在这类案例中,一两次面谈后父母可能就丝毫不觉得困难了,不过即使刚开始时进展缓慢也并不妨碍他们最终做出调整。
在之后的谈话中,这个问题会出现新的方面,而指导人员会一一予以讨论。而且,每一次会谈都会强调一个特定的方面。有必要多次重复相同的解释和建议。毕竟,这是一个训练的过程,而训练需要系统性的重复。如果只是被告知该怎么做,没有孩子能学会阅读和写作,也没有人能掌握某项技能。指导人员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就像父母必须对自己有耐心一样。如果父母急于求成,他们的焦虑就会妨碍他们的调整。
根据我们的经验,在寻求建议的父母中只有一小部分受困扰太深,以至于需要心理治疗,即在自身的情绪调整方面需要帮助。大多数人只需要得到信息和指导,就可以圆满地解决他们与孩子之间的问题。父母的苦恼、激动和烦躁,往往源于挫败感,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他们被孩子的行为弄得不知所措。当他们开始理解并发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时,他们的紧张、焦虑和苦恼就会消失。孩子所带来的问题不再是一种困扰,而成了一项有趣的任务,吸引着父母去试验和发挥创造力。父母面对问题必须采取这种态度,因为孩子总是存在各种问题。只要人们生活在一起,问题就会存在,因为一切人际关系都涉及利益冲突、意见分歧以及欲望和性情的对立。
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案例均取自芝加哥指导中心、芝加哥医学院的神经科诊所和一些私人诊所的档案。虽然这些案例与我们已经引用过的一些案例相似,但它们能更好地展示治疗过程是如何一步一步展开的。成功还是失败,完全取决于父母的回应。我们的主要工作对象是母亲,因为母亲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她对孩子的影响比任何人都大。如果母亲不改变,不接受并采纳我们的建议,那么母亲和孩子这种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将一直建立在错误的平衡之上。孩子的“改进”绝不仅限于父母所抱怨的特定行为模式的消失。有时,指导人员单独与孩子直接对话可以阻止某个错误行为,但是,除非家庭内部的根本平衡得到改变,否则孩子不可能有持久性的改善。
案例分析
哭泣
K女士来到指导中心,因为她受到了某个特定问题的困扰:她六个月大的女儿每当被放进围栏时就哭个不停。她试图不理睬女儿的哭声,但一段时间后——有时是整整一个小时——她实在无法忍受,就会把孩子抱起来。她还能怎么办呢?
通过简短的讨论,我们发现,这个孩子的父母非常担心她的幸福、成长和发育。孩子很容易哭,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尤其会变得不安。婴儿的饮食、睡眠、体重以及最轻微的感冒或不适都是重大问题,会引起父母相当大的关注。
我们告诉这位母亲,孩子成长的氛围比其他任何单一的行为或事件都更为重要。孩子能感受到母亲的焦虑和不安,而且可能已经发现,自己可以借此获得特殊关注。比起独自待在围栏里,她觉得躺在母亲的臂弯里更舒服。尽管母亲对自己的行为非常谨慎,但她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她的焦虑和同情被无声地表达出来,而孩子用自己的激动和自怜给予回应。
于是,我们建议K女士让孩子独自待在围栏里,不必担心哭闹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如果她想留在房间里,则她必须保持完全冷静,否则她最好还是离开房间。
一周后,K女士回来了,并且告诉我们她对所发生的事情感到十分惊讶。在离开指导中心的第二天,她像往常一样把孩子放入了围栏,什么也没说。但是这一次,孩子竟然没有哭。这是女儿第一次安静地接受了自己被留下独处的事实。从那以后,女儿在被放进围栏时再也没有哭过。
K女士意识到,实际上是她自己的态度和情绪让孩子感到极度不安。这次讨论缓解了她的焦虑,而孩子也立即感受到了这一点。从那时起,她开始仔细观察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因而改变了她与孩子之间的整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