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有效方法(10)
书名:父母:挑战作者名:鲁道夫·德雷克斯本章字数:2067更新时间:2024-05-29 14:44:39
所有父母和教育者都应该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并对孩子的人格特质有大概的了解。在某些棘手的案例中,这类知识可能得从心理医生或受过训练的儿童心理学家那里获得。不过,千万不要在和孩子谈话时使用这类分析性知识,它只能作为你在对孩子进行整体管理时的一种指导。你必须注意到并尝试去影响孩子的行为。而为了改变孩子的不当行为,最有效的方式是和孩子讨论这一行为。不过,有效的讨论要研究的绝不是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而是他做这件事的直接目的是什么。从表面上看,“为什么”和“目的是什么”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可实际上,二者完全不同:一个强调过去,一个强调现在的目标。导致孩子形成当前态度的原因可能有上千个,但他的行为目的只可能有一个。对于没有受过训练的人来说,追问“为什么”只能依靠猜测,而认识到目的却意味着理解。
孩子会以不同的方式回应对于原因的解释和对于目的的解释。嫉妒,缺乏自信,感觉到被忽视、被控制或被拒绝,有负罪感或自怨自艾等这类对于原因的解释,不管在说明孩子的行为上有多准确,最多换来的只是孩子的一种不怀敌意的无动于衷。因为,这类解释只是告诉孩子他是什么样的人。但是,当他被告知他想要什么——比如想要获得关注,想要显示自己的优越,想要成为老大,想要展现自己的权力,想要报复或惩罚他人——时,他的反应会截然不同。这类对其真实意图的解读,如果是正确的,会让孩子立刻产生一种明确的、典型的反应。这种反应是即时的、自动的,是一种“识别反射”,它表明你的解读是正确的。这种反应包括淘气的微笑和眼神里闪烁的特殊光芒,就像猫在吞了金丝雀之后所特有的样子。孩子一个字都不需要说,甚至他还会说“不”来否认,但是,他的表情已经出卖了他。这种对其心理态度的洞察通常会让他立刻改变自己的行为,年幼的孩子尤其如此。即使很小的孩子,也就是从两岁开始,一旦理解了语言的含义,他就能有意识地理解自己的意图,在认识到这些意图之后,他会倾向于做出改变。这并不意味着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但最终却有可能改变他对人际关系的基本看法。
即便是心理解读,我们在使用时也必须小心谨慎。如果重复使用或者用得过多,心理解读就不再是揭示了。你绝不该让它产生羞辱或贬低孩子的效果,也绝不该让孩子误以为你是在挑错或批评他。通常的建议是,不要使用明确的表述,比如:“你那样做是因为你想……”最好用一些模糊的、猜测性的表述,比如:“我想知道你是不是不想?……有可能是这样吗?”这样说绝不会有什么坏处。如果你猜得不对,最多就是得不到任何回应。你还可以接着猜,而孩子的反应会告诉你哪种猜测是对的。
一个五岁的男孩总是威胁要打、要咬其他孩子,特别是对一个小表妹。我们的第一想法是他感到被忽视了,因此想伤害其他孩子以求报复。在说出我们的解读后,男孩面无表情。我们继续探寻。也许他想展示自己有多强大,仍然没有反应。“有没有可能,你妈妈对这类威胁感到非常不安,而你想让她为你操心,并且跟你谈论这件事,告诉你不该这么做?”他脸上露出了微笑,对此非常得意。同样的行为在另一个孩子身上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但对这个男孩来说,这只是让妈妈持续关心他的一种手段。
一个九岁的男孩总是用头发遮住自己的右眼。我接待了这个男孩和他的母亲。当着男孩的面,我问这位母亲,她认为孩子为什么要用头发遮住眼睛。母亲不知道,男孩也不知道。我的推测是,他很可能想让母亲不断地提醒他把头发拢到后面去。这位母亲不理解,我是怎么知道她需要不停提醒他的。非常简单——如果他不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母亲的关注,他就不会一直让头发遮住眼睛。他笑了。谈话到此为止。第二天,这位母亲非常兴奋地给我打了电话,说男孩要了钱找理发师剪头发去了。
两个男孩,一个九岁,一个十岁,总是在睡觉前在床上打闹,这让他们的母亲非常苦恼。母亲制止不了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跟男孩们谈了谈。我问他们为什么上床后继续打闹。我没有指望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只是想听听他们会说什么。他们都解释说,在床上打闹非常有趣,被枕头砸到也不疼。他们这是在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我问他们是否介意我把真实的原因告诉他们,他们表示不介意。于是,我开始试探:“也许你们这样做,只是因为妈妈会过来好几次提醒你们保持安静。”弟弟冷漠地说:“可能吧。”哥哥一言不发,但是他笑了。要知道,这位哥哥更受母亲喜爱,也更依赖母亲,而弟弟感觉有些被排斥,只能依靠自己来获取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一般来说,都是小一点儿的孩子挑起斗争,但是在这个特殊的案例中,显然是哥哥主动挑起了斗争,因为他想获得母亲的关注,于是不断地吸引她进入他们的房间。对这件事我们没有再多说或多做什么,但是在我们简短的讨论之后,晚上的打闹就停止了,而且再也没有重现过。这并不意味着哥哥突然变得不依赖母亲了,而是一旦他认识到自己的目的,这种方法就不管用了。
当孩子置身于同龄人的群体中时,在群体内揭示他的态度和目标也是影响他的一种有效方法。群体讨论在改变个人和群体态度方面大有助益,而且应该经常被用于班级以及其他集体工作的环境中。再次强调,群体讨论的目的是揭示态度和目标,认识到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