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三章 有效方法(4)

第三章 有效方法(4)

书名:父母:挑战作者名:鲁道夫·德雷克斯本章字数:2703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9

自然后果

你要想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最重要的是让他体验到不当行为的自然后果。任何命令、敦促或斥责形式的直接干预都只是从外部起作用。孩子或多或少会感觉自己是被迫这样做的。然而,正确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孩子应该是自愿且自发地调整自己去适应某个环境,并且主动发展出恰当的冲动。如果他从内心并没有准备好遵守规则,那么一切教育活动的作用都将是微小而短暂的。除非他意识到遵守行为规则比违反行为规则更令人满足,否则他不可能从内心深处接受规则。这一过程与个人的屈服或羞辱毫无关系。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由此孩子才会自愿学着去承担责任(不管他喜欢还是不喜欢),并且在必要时控制自己的欲望。

只要让事情自然地发展,孩子必然有机会体验到其不当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除非你因为心疼孩子而避免让他有这样的体验。由于自尊心作祟,或者替孩子感到羞耻,你往往会被误导。如果孩子早上赖床,穿衣服拖拖拉拉,那他上学肯定会迟到。可是,你总是心甘情愿地替他向老师解释,导致他没有机会体验到浪费时间的后果。或者,为了不让他迟到,你会帮他完成他的分内之事。

违反规则的自然后果会让孩子自动记住正确的行为规则,而孩子会经常体验到这类自然后果,无须你特意费心制造机会。你总是想让孩子远离不适,但如果你能放弃这种错误的执念,并且注意不要剥夺孩子体验自然后果的宝贵机会,那你就能让孩子从中吸取教训。如果走路不小心,他就会摔跟头。(当他跨越门槛时,他会自然而然地获取这类经验。)如果左右脚的鞋子穿反了,他会觉得夹脚。如果磨磨蹭蹭,他会错过一些乐趣或活动。只有家里的成人放弃干涉,自然后果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样的克制不仅会为你,也会为你的孩子省去大量的烦恼。

不过,在一些情况下,你有必要刻意去创造某些经历。你可以设计一些安全的方法,让孩子知道炉子是热的、针会扎人或者椅子会向后倒。以一种随意的方式让孩子注意到这些重要的事实,比郑重其事地说教和警告要有效得多。此外,你必须确保他行为的后果会持续发生。如果孩子不按时吃饭,你就必须让他看到,给每个人的饭菜都准备好了,唯独没有他的;如果他不收拾自己的玩具,你就应该确保他第二天再也找不到它们;如果在出发去散步或远足前,他太过磨蹭,你就应该让他看到,你已经丢下他自己走了。

但是,绝不应该让孩子把不守规矩造成的这些令人不悦的后果,看成你对他的惩罚或者看成怀有敌意的行为。在这些情况下,你必须保持一种完全被动与和善的态度。你可以对孩子不得不经受这些痛苦的经历表示遗憾,但是,千万不要帮他避开这些经历。只要他能通过你的态度认识到你们的行为受同一规则约束,只要这些后果不是成人任意强加给他的,只要其中的逻辑显而易见,他就不会认为你的态度是刻薄的或者有敌意的。

让自然后果发挥作用是训练儿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教会孩子尊重规则,并发展出遵守规则的能力。不过,它也是最难掌握的方法之一,因为父母没有接受过以这种方式去思考和行动的训练。很多人难以理解“后果”和惩罚之间的细微差别。表面上看,这听起来像是在钻牛角尖。这两种方法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不舒服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区分这两者并且强调它们的差别呢?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而且,孩子更容易对心理因素而不是理性劝说做出反应。对于惩罚和“后果”,孩子可能会进行同样的反抗,而且会同样努力地试图逃脱。但这只是暂时的反应,很快孩子的“常识”就会让他意识到你很可能是对的。“后果”对于孩子来说是可以接受的,而惩罚至多只是可以忍受的。

在训练自己使用这种教育方法时,你必须非常小心。运用它需要思考,需要斟酌,还需要有想象力。在发生冲突时,如果你冲动行事,那么你不过是在延续之前的斗争,并且企图以你的个人权力压制孩子,但是,你并不能利用这种混乱秩序所造成的客观后果。

某些明显的线索也许能帮助你辨别自然后果和惩罚之间细微但至关重要的差别。其中一条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即后果必须具备能被孩子理解的内在逻辑。你告诉他如果他不吃饭,就不能去看电影,并没有逻辑;但是,如果他看完电影没有按时回家,这时你告诉他下周不能去看电影了,就是合理的。

还有另一个特别重要却常常难以把握的差别。后果是行为不当的自然结果,但它并不是报复。如果你说“你刚才不听话,现在你必须……”,这就是惩罚。后果更像是一种邀请:“如果你不听话,你就不能……”它较少强调过去发生了什么,更多地强调将来会发生什么。它不是要了结这件事,而是给今后的调整打开一扇门。以下这个简单的场景也许能很好地说明这种基本差别:假设孩子聒噪又任性,当你说“我再也受不了这种吵闹了,现在回你的房间,待在那儿”时,这就是一种惩罚;但当你说“非常抱歉,如果你打扰我们,你就不能和我们待在这儿。或许你还是回你的房间比较好,等你能安静了再过来”时,这就是一种非常不同的方式。在这两种情况下,你都必须坚持让他离开房间。但是,在第一种情况下隔离是最终结果,而且宣告了事情的结束;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只要孩子认为自己准备好了就可以立即回来,决定权在孩子手中。

给孩子一个选择,往往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在他拒绝服从的紧张氛围下。依靠逻辑行事而不考虑心理因素的成人,很难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对他们来说,具体承受哪一种严重后果并没有多大区别;而对孩子来说,问他“你是想自己离开房间,还是我把你抱出去?”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成人看来,被要求离开房间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一样让人不舒服,但对孩子来说却并非如此。如果他可以自己做决定,他会感觉自己很重要,并且不会太不情愿。即使他不回答,你也可以说:“如果你不想自己走,那我就只能抱你走了。”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孩子不是太固执或太有敌意,采用这种方式是能挽救局面的。如果孩子更大些,你就不能再抱他出去了。这时,你可以让他选择,是他离开房间还是你离开房间。如果他跟着你离开房间,你可以出门去。如果他还跟着你,不管他做什么你都不要管他,过一会儿问题可能就解决了。不过,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对大多数孩子来说,问题解决得会更快。一般而言,如果孩子感觉到你是认真的,尤其是如果以往的经验告诉他,你是说话算数的,那他就会对第一个选择做出回应。

另一个区分后果与惩罚的因素是你说话的语调。如果你用严厉、生气的语调说话,那你就是在惩罚。如果你保持一种友善的态度,那就表明你强调的是必须尊重秩序,而不是你个人的意愿或权力。在第一种情况下,你反对的是孩子的立场,导致他有一种被否定的感觉。在第二种情况下,你只是反对孩子的行为,而他的个人价值并没有受到威胁。语调的差异体现了关系上的差别。在惩罚中,你的怒火破坏了你们的关系;而在后果中,你保持了同情心和友善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