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孩子的处境(6)
书名:父母:挑战作者名:鲁道夫·德雷克斯本章字数:2487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9
向孩子揭示他的直接目的,这往往会突然改变他实现目标的方法。只要他意识到自己的反社会意图,他就再也不能调和这些意图与他业已形成的道德意识之间的矛盾了。他还没有形成我们成人的那套复杂的自我欺骗方法,成人通过巧妙的合理化方式自欺欺人,使良心得到宽慰。很难让成人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意图;各种成熟的合理化方式让他们坚信自己的意图是好的,即使其行为明显指向了相反的方向。如果有人告诉一个孩子,他在椅子上扭来扭去只是为了吸引注意力,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会停止扭动。(如果告诉他扭来扭去很不礼貌,并不会得到这样的结果。)一旦他发现这一行为的真正意义,这种策略就没用了。如果他还想吸引注意力,他会寻求其他方法,同样,除非有人告诉他,否则他不会认识到这种新方法的意义。
虽然我们承认道德意识的价值是有限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认识到培养孩子道德意识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道德意识,社会适应和社会生存就是不可能的,但是,只有道德意识也不够。我们还必须了解孩子的“私人目标”和生活方式,对他进行恰当的指导,有必要的话还要激励他做出改变。否则,孩子所形成的人生观和获取社会地位的方式将无助于他的幸福,也不利于培养他与别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如果孩子行为不当,这只不过是暴露了他已经成形的关于自己的一些错误观念。道德说教、责备或是唤醒他的道德意识都是徒劳的。这些方法并不会影响他的冲动情绪。只有当他的意图和观念不再与其道德意识和理性思维相悖,且与社会责任相符时,他的冲动情绪才会发生改变。正确的社会态度本身就能带来自觉意志和情绪冲动的整合。一旦“私识”与“常识”协调一致,道德意识与情绪冲动之间的一切对立也就消失了。
家庭序位
父母和老师的态度是孩子自卑感最常见的来源,但并非唯一来源。孩子在兄弟姐妹中的位置对其性格发展也至关重要。老大和老二之间的关系会给双方都带来不确定性,随之而来的竞争会导致典型的性格差异。两人中更胆小的那一个,通常是被娇惯的、身体更弱小的或者某种程度上被忽视的那一个,更有可能成为失败主义者。如果因为其中一个恰好是男孩,或者因为他体弱,父母就大惊小怪,这简直会惹出大祸。通常,父母如果不能理解老二出生后老大的高度敏感和敌意,老大就不得不反抗。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一个孩子发展超常或能力非凡,就可能会被另一个孩子视为对自身地位的严重威胁。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尝试,而且会促进某些品质和特性的发展。老二不论是在好事还是坏事上通常都更积极,就好像不得不把缺失的时间补回来一样。另一方面,老大感觉自己可能会再次被“废黜”,并因此困扰终生。
当老三出生时,老二就变成了处于中间的孩子。起初,他可能会以为自己终于能享有和哥哥一样的优越地位了,可是,他很快就发现新生儿有一些他所没有的特权。因此,中间的孩子总是感觉自己受到了完完全全的忽视和虐待。他既没有老大的权利,也没有婴儿的特权。除非他能比这两个竞争者都优秀,否则他一生都会坚信人们对他不公,他在团体中没有地位。
出于这个原因,老大和老三常常结成联盟以对抗他们共同的竞争者。结成联盟的孩子总是表现出相似的性格、脾气和兴趣,因为竞争会导致个性上的根本差异。老四往往与老二相似,也就是说,他们会结成同盟。不过,我们必须记住并不存在通用的法则,因为结盟和竞争取决于每个家庭的孩子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处理他们的关系并维持平衡。各个家庭的情况可能大不相同。
独生子女的人生起点特别艰难。他就像一个被巨人包围的小矮人,整个童年都在能力远超自己的人中间度过。因此,他可能会尽力发展一些技巧和特性,让他无须取得特别的成就便能赢得大人的兴趣和赞许。他很容易就掌握了赢得大人兴趣和关心的诀窍,要么凭借温柔可爱这种个人的吸引力和魅力,要么通过无助、害羞、胆怯这类弱者特有的方法。独生子女常常回避集体活动,除非他的出现本身就能让他与众不同。
最小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与独生子女相似,但在其他方面,他的地位与老二更接近,于是,他发展出极其强烈的自我提升的愿望。为了超越其他所有孩子,他的努力可能会获得非凡的成功。由于必须使尽浑身解数来掩饰作为最小孩子的处境,他往往会变得非常有创造力,非常机灵。
大家庭中孩子之间巨大的年龄差异可能会导致家庭内部自然而然地形成团体或派系,每个团体作为一个整体,拥有与老大、老二或中间孩子相似的地位。前一个孩子出生很多年之后才出生的孩子往往会形成与独生子女相同的性格特点。
不管一个孩子出于什么原因而与众不同,他可能都很难发展出社会情感。例如,家里一群男孩中唯一的女孩,或者众多姐妹中唯一的男孩,都可能如此。一个异常丑陋或多病的孩子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拥有出类拔萃的优点或品质也会阻碍一个孩子社会兴趣的发展。父母必须认识到,过多的认可也可能会引发自卑感。比如,一个特别漂亮的孩子在面对具体活动时很容易受挫,因为对他来说,通过外表获得认可和好感要比通过实际成就容易得多。虚荣心使他期望获得持续的赞美和称许,一旦无法轻易或无法完全获得认可,他就极容易退缩。
每个人的人生起点各异。任何两个孩子的成长背景都不同。因此,养育问题也因不同的情形而异,哪怕是来自同一个家庭的孩子。父母可能认为他们养育所有孩子的方式都一样,必定是某些遗传差异导致了结果的不同。在这一点上,他们错了。首先,父母并非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无论他们多么努力地想做到完全不偏不倚,某个或某几个孩子总会比其他孩子更亲近父母。不过,即使父母成功地做到了完全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最大的和最小的,强壮的和弱小的,男孩和女孩——孩子们的地位也依然会存在差异,冲突也依然会存在。因此,每个孩子都会对父母、对自己的整体处境做出不同的回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童年,也会由此制订专属于自己的人生计划。两个不同家庭中最小孩子的生活方式,很可能比同一家庭中中间孩子与最小孩子的生活方式更为相似,家庭序位的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孩子制订人生计划所依据的经历五花八门,我们不可能尽数了解,但我们可以理解孩子从他的信念中所得出的结论。要想正确地指导和帮助孩子解决适应不良的问题或者改善明显的缺陷,我们首先必须理解孩子对自己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