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二章 孩子的处境(2)

第二章 孩子的处境(2)

书名:父母:挑战作者名:鲁道夫·德雷克斯本章字数:2641更新时间:2024-05-29 14:44:30

孩子在童年的特定情境下试验和测试直至满意的这种计划会成为他终身的行为计划——他的人生计划。但即使长大成人,他也依然意识不到这一基础计划。为了解释自己的行为,他到处寻找理由和证据,却从未意识到一种明确的计划正控制着他的一切行动。每当人生逻辑让人无法依照自己的计划行事时,他就尽力逃避;如果逃避不成,他可能会抛弃人生逻辑。

约翰是个十一岁的男孩。他的母亲抱怨说,他一直是个优秀的学生,勤奋而努力,但是突然之间就变了。他不再做作业,也不关心分数。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运动。约翰的故事非常简单。他的父亲是奥地利著名的工业家,他成长于父亲的工厂所在的小村庄里。在当地,他身份尊贵,被视为“大人物的皇太子”,不仅他的妹妹,甚至全村的孩子都要听命于他。他一直是学校最好的学生,而这所学校因为有他而“不胜荣幸”。同时,他也理所当然的是所有儿童游戏的领导者。

等到了十岁,父母决定带他到维也纳接受传统的中学教育。在这座大城市,他发现自己不能继续维持从前的地位。他的方法不再适用。他的大多数同学在学业上都比他优秀得多,而他只上过一所规模小、水平差的乡村小学。而且,同学们还嘲笑他是乡下孩子。由于不习惯屈居人下,他完全失去了对学业的兴趣,并且在这方面不再做任何努力。但是,他发现在运动上他依然可以胜过城市孩子,于是,他将所有兴趣都转移到田径运动和足球上。这让他的父母大为吃惊和懊恼,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儿子为何会变成这样。在他们看来,约翰毫无斗志。而医生认为,恰恰相反,这个男孩就是太有斗志了才会出问题,他的父母简直不敢相信医生的判断。

每个人的行为都由某种明确的计划所指导,这种计划形成了“统一人格”的基础,而统一人格中包含了他在本性和行为方面所有明显的不一致性。人生计划赋予每个人以独特性,带来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形成每个人独特的“生活步态”。它决定了每个个体的性格和气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命运,因为它构成了他一切行为的动机。

遗传

如果不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发现不了他隐藏的行为计划,人们可能很容易将许多怪癖、缺点和非凡特性看作“先天”秉性的结果。人类与其他所有生物一样,受遗传规律的支配;不过,在人类世界中,这些规律的影响局限在特定的几个不变因素上,比如,个体训练和教育都无法改变的某些生理特征。因此,身高和体格、毛发和眼睛的颜色以及许多其他生理特征显然都是遗传影响的结果。

但是,在心理素质、性格特征和能力方面,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们会经历巨大的变化,而且在婴儿期和成年期大不相同。它们主要是训练和管教的产物,是无数次作为和不作为的产物,是尝试、犯错和再调整的产物。一个人的发展与最初的遗传基础有关系,但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么简单。人们一般倾向于从最终的结果去推论相应的先天素质。因此,如果一个成人优良素质较多,人们就会认为他具有良好的遗传基础;相反,如果他具有很多明显的缺陷,则意味着遗传基础差。但是,这种推测是错误的。一个人就算有再好的潜能,如果得不到开发,也会一事无成。一切人类活动都极为复杂,未经训练便无法掌握;个人的先天素质无论多优良,如果缺乏训练也永远培养不出特别的能力。

此外,该问题还存在其他复杂之处。某种先天弱点或遗传缺陷并不一定会导致永久性的不足,相反,它可能会推动孩子取得非凡的成就。在努力克服潜在的困难时,孩子也许会专注于导致最大困难的那部分身体功能。针对任何一个有缺陷的身体部位或功能——无论是内脏器官、感觉器官还是某些技巧或能力的缺失——进行高强度的自我训练,都有可能让这个部位或功能得到超常的发展。很多身体、智力或艺术方面的杰出成就,都源于对某种缺陷的过度补偿,特别是遗传性器官缺陷。

孩子的最终发展并不仅仅是最初遗传因素的结果。在忽视和培养的相互作用下,孩子根据自己的计划主观地塑造着自身的能力和品质。

在个性的发展过程中,后天的上层建筑比先天的遗传基础更重要。孩子如何对待自己的天赋比天赋本身更重要,下述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在绝大多数家庭中,老大和老二在性格、爱好、兴趣上完全不同。如果他们的发展只由先天秉性决定,这种现象就不可能发生。没有什么遗传规律能解释为什么老大和老二在性格、气质和兴趣上会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这些显著差异纯粹源自心理因素。这两个孩子,虽然有时能相处得非常融洽,但他们通常是激烈的竞争关系。老大曾是独生子,独享父母的爱,因此害怕自己的特权地位被剥夺。眼看着母亲的爱和关心被分给老二,他开始感受到这个新来者正在夺走本该属于他的爱,凭借年龄所拥有的优越感受到了威胁。他看到老二逐步侵占了过去属于他的一项又一项特权,他担心自己会被取代和抛弃。

另一方面,老二需要对付一个凡事都领先于他的竞争对手,这个对手会走路、会说话,能自己吃饭和穿衣,甚至还可能会阅读和写作。为了努力在对手面前彰显自我,每个孩子都会精准地针对对方的缺点来培养自己的优点,结果是两种不同的个性就此产生。如果一个人活泼,另一个人就会沉静;如果一个人邋遢,另一个人就会整洁。脏乱和整洁、大度和小气、冷漠和敏感、温柔和粗暴、感性和理性,这是老大和老二之间一些典型的反差。

通常,一个孩子会像父亲,另一个会像母亲。这似乎证明了遗传的重要性,但是,这同样可以证明,心理因素如何影响某种特定类型的个性发展。尽力向母亲或父亲靠拢,有时是家庭成员争夺权力的结果,孩子会选择和父母其中的一方站在一起。有些案例中,父亲或母亲可能会因为孩子的某些外貌特征与自己相似而受到触动,宣称其中一个孩子“专属于自己”。或者另一些例子中,孩子自己可能会逐渐认识到父亲或母亲特别强大,值得效仿。因此,有各种各样的动机会促使孩子发展出父亲或母亲那样的性格和习惯。因而,孩子和父母之间性格的相似并不能作为遗传的最终证据。很难准确地判断遗传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因为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教育过程就开始了。当时,我们几乎不可能判断是哪些或好或坏的遗传因素在影响着他;此后,我们也绝无可能区分哪些是遗传影响的结果,哪些是教育作用的结果。通常而言,“显型”将“基因型”掩盖得如此彻底,以至于后者完全被科学研究排除在外。

相信遗传作用和“天赋”的这种观念,依然在侵害着教育者的头脑。它会导向一种宿命论的悲观主义。在它的引导下,受挫的父母或老师不会改用更好的训练方法,而是以孩子天资愚钝为借口,为自己的无能辩护。“他就像他的父亲一样!”父母越是沮丧和无助,就越是对遗传的永恒力量深信不疑。这种假设甚至会进一步阻碍他们理解影响孩子并决定其行为的真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