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到死,一生温顺(2)
书名: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作者名:乌特·艾尔哈特本章字数:2335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9
顺从是一种后果严重的行为策略
女人往往不愿意表现自己,她们更喜欢顺应别人,直到自己的个性消失得一干二净。她们总是受到一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不显山、不露水,是达到目的的上方良策。她们的处世原则是:千好万好,唯有表现自己不好。于是她们竭力掩饰自己,让自己时时处处以一个温顺听话的小女孩的面貌出现。但是当自己这种缩手缩脚的行为没有得到回报时,她们又会感到十分迷惘。
女人应当学会不要默默地企求回报,而是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回报要求。很多女人在奉献了之后,以为别人欠了自己的情,这个人情迟早是会还回来的。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欠情还情的事情是很少发生的。女人必须明白,她们帮一个人的忙,要么是不图回报,完全出于奉献;要么是投桃报李,期望别人感谢自己、认可自己。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么事先就必须交代清楚,因为这样别人就有机会考虑,是应当接受还是应当拒绝你的帮助和奉献。
女人发展的最大绊脚石:希望人人都喜欢自己。这块绊脚石必须搬掉。女人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不惜放弃自我决定权、独立权和其他权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们偏离自我越来越远,不再去追寻自我。但是如果真的有人表示喜欢她们,她们反倒会满腹狐疑起来。这就是说,她们没有想到自己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只要女性受他人思想的左右,不以自己的要求和理想为宗旨,以上所述的情况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如果你想摆脱这种思维方式,那么你就必须当机立断,立即开始。你可以列举3个自我欣赏的理由,看看哪个理由对自己有好处。只有有好处的理由,才是可行的理由。
一个女人如果能和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和谐,那就说明她在自己的要求和他人的要求之间取得了平衡。这种女人敢于尝试,乐于冒险。她们明白,只要冒险,那么结果不外乎两个:非赢即输。而她们追求的是赢。她们全身心地只管走自己的路,对别人怎么看自己,她们从不在意。她们只在意对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才华、对自己目标明确的执着是否充满自信。这种做法既不是卑鄙的,也不是肆无忌惮的,它表明这个女人有勇气、独立性强、有梦想、热爱生活。女人一旦下决心去冒险,就不会害怕失败。她们不会因为一次挫折或一次失败就半途收兵,选择放弃。她们知道,一支以3比2获胜的足球队毕竟也要搭进两球。她们不会感情用事地对待别人的拒绝,如果出现失败,她们会实事求是地找寻原因,而不是去拿某一个人开刀。如果你成天在想有某个人和你过不去,那你的日子是很难过的。别这样折磨自己。也不要绞尽脑汁地去想自己哪里不行,你应当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答案。
遗憾的是,实际生活中敢于迈步进入独立王国的女性为数甚少。大部分女性还在固守陈旧的观念模式,她们似乎对生活并没有多少激情,她们更热衷于扮演温顺女孩的角色。她们为什么不涉足禁区?让她们去做一般人认为是不道德的事为什么会困难重重?在许多男人看来是极为普通的事情,为什么在她们看来就是那样的大逆不道?
女人的内心世界具有一种顽固的恐惧感,哪怕是破坏一点点的规则,她们都害怕会给她们带来惩罚。她们总是在想,别人会对自己有什么看法?别人的行为举止是怎样的?他们是不是更喜欢乖女孩?
“温顺”的性格束缚住了女性的手脚。她们默默地放弃了很多能给她们带来欢乐的东西,而她们真心想要得到的东西,却很少得到。造成女性舍弃自身欲望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就说孩提时期吧,给孩子喂奶的方法对孩子以后的行为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在喂奶的方法上,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当然,孩子将来会长成什么样,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但是恰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来,女性的依赖性以及逆来顺受的性情是怎么形成的,它们为什么会那么顽固地附着在女性身上。
在过去的15年中,对这个过程的分析有两种心理分析模式,这两种模式都分析了女性的自谦是怎样形成和怎样保留下来的。通过分析表明,女性陷入僵化的生活模式之后,就很难从这种有害无益的模式中解脱出来。
要想弄明白女性生活中的各种冲突,就必须清楚她们的关键症结,那就是后天的依赖性。
女性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依赖性”这3个字来加以说明。例如,汽车轮胎爆了,女人立刻就会感到手足无措,她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换轮胎。再举一个例子,有很多女性遭到丈夫殴打,她们却没有勇气离开自己的丈夫。
马丁·塞黎克曼是最早提出后天依赖性理论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指出,紧张型的心理障碍,如忧郁症和恐惧症,也应当看作是依赖性反应。各种不同的生活阅历都有可能导致自己对自己产生不信任,“我是无论如何也帮不了我自己的”,这种想法诱发了忧郁症和恐惧症。人在什么时候会感到手足无措需要依赖别人呢?就是在感到自己驾驭不了生活中的某种场面或局面时。真的出现这种场面或局面时,关键并不在于现实是怎样的,而在于人对自身能力的看法是否以自信为基础,敢不敢相信自己有能力圆满解决事情。如果缺乏这种自信,其结果必然是:没有行动能力。
依赖是一种后天获得的心态,完全可以避免
“预感自行实现说”认为:一个事件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在这之前已经存在相应的期待。如果要给“预感自行实现说”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或许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人在内心对未来的某个事件形成了某种期待,就意味着他会不由自主地为这个在未来发生的具体事件作出相应的准备。当然,这个过程大多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展形成的。举个例子来说,我害怕考试,此时学习起来就会头脑发热,没有条理,这就会给临场答错题或头脑突然放空创造前提,这样一来,考试不及格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接下来的结果必然是:对考试的恐惧更加强烈。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会怎样呢?
我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学习目的明确,精力集中,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因此感到很坦然,也很自信,这就等于为成功提供了前提,于是通过考试的可能性大增,接下来的结果必然是:期待获得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