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Ⅰ
书名:第五次工革命作者名:茵玛·马丁内斯本章字数:1557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9
《第五次工业革命》是一部极具前瞻性和启发性的作品。茵玛·马丁内斯以多学科的融合视角,系统地向读者展示了未来五十年内太空行业可能发生的剧变。从运输到制造,从能源到医药,从好奇心到创新,作者的远见突破了时间与空间概念,一条完整、现代、高效,迈过了国家界线的太空产业链在人们面前徐徐展开。每一个在儿时曾畅想过宇宙的人,在这本书中都会收获一种原始的向往与悸动。
纵观人类的前四次工业革命,每一次时代的变革都伴随着运输方式的革新:轮船火车让马儿“失业”,汽车让人们在城市间穿梭,飞机的速度打破了洲际的界限,互联网让信息的传输以秒、毫秒或者更小的单位来计算……我们每一天都跑得更快、站得更高、行得更远,但这一切都没有逃离重力的枷锁。重力是地球对我们的保护,也是对我们的束缚,要反抗重力,需要海量的知识、技术、勇气和决心,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中国明朝一位叫万户的人,在几个世纪前就已经开始行动了。传说他手执两张风筝,坐在一张加装了47枚“火箭”的座椅上,再用蜡烛点燃“火箭”,试图完成世界上首次载人航天之旅。虽然这次旅行以悲剧结尾,但人们仍用他的名字去命名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这足以说明这是人类史上一次伟大、值得铭记的尝试。几个世纪后的今天,科学家们也在做着同样的努力。他们反复计算、试验,吸取各个领域最先进的技术成果,只为安全、可靠、便捷、舒适、低成本地让人类逃离重力,去拥抱宇宙。可以说,作为现阶段进出太空的唯一交通工具——运载火箭的市场规模有多大,太空经济的舞台就有多大。正如茵玛所指出的:“太空工业多亏了火箭工程师,让机组成员和有效载荷能像一束光一样升空。”我们有理由相信,火箭工业将高举太空革命的旗帜,而商业元素的加入或将让这场革命的洪流来得更快、势头更猛。
中国人千百年来常说“家国天下”,如今“长征”穿云,“玉兔”揽月,苍穹不再遥不可及,人们的思维也从“天下”逐渐拓展到了“天外”。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航天开始萌芽,到80年代末,载人航天计划启动;2003年,中国已然成为第三个完成太空行走任务的国家;2019年,长三甲系列火箭第100次成功发射;2021年4月,“天和”号核心舱进入预定轨道,中国的空间站时代即将来临……茵玛在书中这样写道:“中国必须在短期内尽快赶上其他国家的空间发展水平。”而事实证明,在太空基础设施建设上,中国绝不仅仅是“赶上”,在航天精神的驱动下,我们的工程水准正向世界最高领域发起冲击,并成为“被追赶”的对象。大量的资本和人才涌入民营航天产业,在政策的宏观加持下,民营航天将成为另一支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的生力军,相信企业家精神和航天精神相碰撞,将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
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曾说过:“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地球上的任何单体建筑……即使是大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这提醒了我们,与整个宇宙相比,我、我们、我们的星球和文明,都非常渺小。《第五次工业革命》这本书的智慧之处在于没有用人类殖民者的野心去描写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茵玛尝试用纯粹的科学视角去畅想太空产业链的方方面面,她强烈反对各国在宇宙“插旗”,反对技术垄断,她崇高的愿景值得我们尊重并加以反思,因为在不可逆的熵增下,任何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的斗争都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敌。多国合作的空间站是一个好的开端,但人类或许还要为之做出更多努力与抗争。
开拓太空、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胆的创业。能参与并见证茵玛称为“第五次工业革命”的航天事业,是一种荣幸。与以往的工业革命不同,太空革命中的企业、国家、组织是绝无可能孤军奋战的,人们必须通力合作、不懈创新,以更好地开拓宇宙、保护地球。如果要问人类为何对宇宙如此执著,书中也点明了答案:“因为我们诞生于宇宙群星,最后也终将驶入宇宙群星。”
彭小波
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