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初露锋芒

书名: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作者名:李学勤本章字数:2274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8

景帝后元三年,景帝驾崩,太子刘彻即位,是为武帝。武帝即位时年仅十六岁,他的奶奶窦太后、母亲王太后皆居宫摄政。窦太后年事已高,希望能找一个窦家人在朝中执政。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在窦氏中名望较高,窦太后于是找借口罢免了丞相卫绾,让窦婴做了丞相;同时为了兼顾王太后的权势,让王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田蚡做了太尉。

当武帝还是太子时,他的老师王臧是儒生。武帝即位后,让王臧做了郎中令,让王臧的同门赵绾做了御史大夫。王臧和赵绾常在武帝面前讲授儒学。因为儒学主张积极入世,很符合年轻的武帝的想法。于是武帝就把两人的老师申公从鲁国召来。申公向武帝宣传儒家学说,还建议武帝依照儒家经典修建明堂。

武帝重用儒生的举动引起了窦太后的不满。窦太后信奉黄老之术,主张无为而治,与儒家学说恰恰相反。建元二年,赵绾建议武帝不必将国家大事奏请窦太后决断。窦太后闻知勃然大怒,将赵绾、王臧投入监狱,逼迫他们自杀,还把申公赶回了鲁国;窦婴、田蚡身为丞相、太尉,不能很好地教导皇帝,也被免职。彼时的武帝还没有掌握实权,对于窦太后的命令不敢违抗。

武帝在窦太后的阴影下度过了四年。建元六年,窦太后崩,武帝终于可以亲政。但王太后仍然对朝政有很大影响,她效仿窦太后,任用田蚡为丞相。大臣们都清楚田蚡在朝中的地位,纷纷投靠田蚡。重要官职的人事任免都由田蚡一人做主。一次武帝忍无可忍,对田蚡说:“您安排了那么多的官员,我可以安排几个吗?”元光四年,田蚡要治窦婴好友灌夫的罪,窦婴救灌夫心切,在朝廷上与田蚡争辩,最后相互揭发对方的违法行为。武帝大怒,令大臣们评判。王太后听说这件事,立刻召来武帝,要武帝支持田蚡。武帝不敢违抗王太后,最后下令处死窦婴。就在同一年,田蚡也患病身亡。对于田蚡的违法行为,武帝心里十分清楚,但碍于王太后,不敢惩治。元朔三年,王太后驾崩,武帝愤恨地说:“倘若田蚡在世,我一定诛杀他全家。”就在同一年,田蚡的儿子田恬因为一点儿小过失,被武帝削夺了爵位,这显然是武帝借机发泄对田蚡的愤恨。武帝执政最初的十年,朝政实际控制在两宫太后手中,武帝吃尽了外戚专权的苦头。在以后的执政生涯中,武帝一直很注意抑制外戚势力,他亲政以后再也没有发生外戚专政的现象。

窦太后去世时,武帝已经二十二岁,虽然朝政还控制在田蚡手中,但武帝也掌握了一些权力,并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武帝首先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武帝即位之初,就很欣赏儒学,但碍于窦太后,无法推行。建元五年,窦太后病重,无法干预朝政,武帝下令置五经博士。所谓“五经”,是指《春秋》《诗》《尚书》《礼》《易》五部儒家典籍。秦至汉初的博士是皇家学术官,每位博士专修某一门学问,供皇帝顾问。以前宫廷只有儒学博士,文帝时增设了《诗》学博士,景帝增设《春秋》《尚书》博士,武帝又增设《礼》《易》两门博士,使五部儒家经典皆有学官研习,大大抬高了儒学的地位。元光元年,窦太后刚去世,武帝就开始重用儒臣。这时申公已经去世,武帝先后选拔申公弟子十余人为博士,其中七人才能卓著,出任郡守、诸侯相,儒生公孙弘更是位列丞相。大量儒生出任中央、地方要职,是武帝时期才开始出现的现象。儒家学说自此在宫廷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武帝亲政后做的另外一件事是改革选官方法。汉初官员的选任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从功臣列侯中挑选,二是由皇帝身边的郎官调任。由于郎官主要由豪强子弟充任,所以朝廷高级官员基本出自显贵,下层士人很难有机会担任。元光元年,武帝下令让郡、国推荐人才,由皇帝当面考核,考核优异者直接派任朝廷官职。该项官员选拔制度被后人称为“察举制”。察举制推行之初,郡国长官执行并不认真,常有某郡累年也不举荐一人的现象。元朔元年,武帝再度下诏要求贯彻察举制,凡是不推荐人才的郡国长官一律罢免。自此,察举制逐渐成为官员选任的主要途径,甚至很多丞相也是通过察举制被推选上来的。

田蚡去世以后,武帝独揽朝权,拥有更大的空间去展示自己的执政能力。武帝首先对丞相权力进行限制,并对诸侯势力进行打击。汉朝初年,丞相均由开国功臣担任,对朝政影响很大,甚至可以直接否决皇帝的决策,所以汉初常常发生皇权和相权的冲突。如吕后与王陵、文帝与周勃、景帝与周亚夫之间的冲突都属于这种情况。武帝亲政以后,决定彻底解除丞相对皇权的干预。他的做法是改变丞相必须由列侯担任的祖制,而从平民出身的官员中选拔。元朔五年,武帝任命公孙弘为丞相,这是西汉历史上第一位非列侯出身的丞相。公孙弘是齐地的儒生,从小家境贫寒,元光五年被菑川国推举到朝廷,是通过察举制选拔上来的人才。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入朝后短短六年就将其提拔为丞相。像公孙弘这样从社会底层被提拔上来的官员,对皇帝自然感恩戴德,不敢违抗皇帝。班固曾经评价,自公孙弘以后的丞相如同虚位,对朝政难以发挥实质性的影响。武帝成功地削弱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对于诸侯王势力的限制,武帝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经过景帝的封国制度改革,诸侯王转变成享有衣食租税的经济特权阶层,政治影响力已经大大降低。但武帝觉得诸侯王仍领有一郡之地,对汉廷构成了潜在威胁。元光末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所谓“推恩令”是指皇帝以推恩为名义,让诸侯王分裂王国领土,封自己的子弟为列侯,诸侯王子弟成为列侯后,他们的封国就划归汉廷直辖。这样一来,王国领土不断缩小。推恩法成效显著,十几年后,王国领土大多只剩下几县之地,对汉廷再也构不成威胁了。

武帝亲政不久,就展现了出众的执政能力,汉初皇帝曾面对的功臣、诸侯王、匈奴三大威胁,前两个被武帝一一消除,到了元朔年间,就只剩下匈奴问题还未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