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帝位更替

书名: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作者名:李学勤本章字数:3973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8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便开始大规模出巡。秦始皇见于史乘的出巡共有五次,其中秦始皇二十七年的出巡,目的地是西北边陲的陇西、北地两郡,沿途所经皆为秦国故地。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出巡是从秦始皇二十八年到秦始皇三十七年间的四次出巡,目的地均是关东六国故地。四次出巡,秦始皇几乎踏遍了帝国全境,南至湘水、会稽,东至东海,北至长城沿线,都留下了秦始皇的足迹。关于秦始皇频繁出巡的目的,学界一致认为是向六国臣民耀武扬威,展现秦国的实力,让他们彻底臣服。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不能忽视的是秦始皇出巡的另一个目的——求仙。

秦始皇二十八年出巡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去泰山封禅,二是巡行六国故地,视察新征服地区的实地情况。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封禅名为祭天,实际上是一个帝王功成名就的标志。秦始皇封禅泰山,就是为了向世人展现自己的伟大功绩。据传,秦始皇即将登上泰山的时候,让随从退下,独自一人登上了山顶。当秦始皇独自站立在泰山之巅时,他的内心究竟在想些什么,永远不会有人知道。秦始皇的这次出巡还有另外一个“收获”,就是结识了一批齐地的方士。战国末年的齐国和燕国方术盛行,有一大批方士号称能与仙人沟通,或是可以帮助常人修炼成仙。秦始皇封禅之后,见到了齐国方士徐巿。徐巿对秦始皇说,在东海之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上有仙人居住,他可以与仙人沟通,把他们请下山与秦始皇相见,传授成仙的秘诀。任何一位帝王,终究都要面对死亡,生前的种种荣耀都有终结的一天。秦始皇也不例外,巨大的成功使他更加恐惧死亡,他渴望能够成仙,实现永生。

史书记载,秦始皇提供给徐巿需要的一切物资,让他乘坐巨船携带数千童男童女去海中邀请仙人。第二年,秦始皇再度东巡,目的地是之罘和琅邪。显然,秦始皇对与仙人的会面已经迫不及待,他急切地赶到海滨,等待徐巿的音信。但是秦始皇并没有如愿,他在之罘和琅邪分别立下歌颂自己伟大功绩的刻石后,无奈地回到了咸阳。

不久,秦始皇又遇到了燕地的方士卢生。卢生说自己能见到羡门高。羡门高是传说中一位得道成仙的燕国人,这又勾起了秦始皇成仙的热情。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再度东巡,这次的目的地正是燕国故地。事先秦始皇已经命人在燕地渤海之滨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碣石宫”,就是为了能够招待海上的仙人。秦始皇在碣石宫送别了卢生,期待他能尽早带仙人回来。

卢生虽然没有像徐巿一样有去无回,但是他几次出海都没能带回仙人。卢生欺骗秦始皇说,他之所以遇不到仙人,是因为皇帝的身边有恶鬼。要想让仙人来,首先需要去除恶鬼,而且皇帝本人的行踪也不能让别人知道,因为有陌生人在场仙人也不会来。这时的秦始皇已经走火入魔,对卢生的话深信不疑,卢生所说他不仅一一照办,还要求身边的人不许泄露他的行踪,如有违令,一律处死。

卢生知道自己的谎言终有被拆穿的一天,于是在经过一番密谋之后,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偷偷溜走,无影无踪。这时秦始皇才意识到上当受骗,非常恼怒,下令逮捕咸阳的方士,而一些私下嘲讽秦始皇求仙举动的儒生也被牵连,这些方士、儒生被全部坑杀。

秦始皇虽然知道卢生在欺骗自己,但他对仙人的存在还是深信不疑。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的身体状况已十分不佳,他担心自己时日不多,再没有机会见到仙人,于是抱病出巡。这次的出巡正是以海滨为目的地。秦始皇首先来到会稽,在这里登船入海,然后沿着海岸,一路向北行驶至琅邪,又从琅邪行驶至山东半岛顶端的荣成山,再从荣成山至之罘,一路都没有遇到仙人。之前有方士欺骗秦始皇,说海中有大鱼,常常阻隔求仙的船队。在沿海岸航行到之罘时,遇到一条大鱼,秦始皇立刻下令将大鱼射杀。

秦始皇在海上航行数月也没有见到仙人,最后只能回到陆地,乘车返回咸阳。在车队走到平原津的时候,秦始皇病情加重,他预感到死亡即将降临。在临终前,秦始皇下令发信给长子扶苏,让他赶到咸阳参加葬礼并即皇帝位,但这封信却被掌管皇帝玺印的中车府令赵高扣留下来。原来赵高有自己的打算。秦始皇的儿子中,有一个名叫胡亥的。赵高曾经做过胡亥的老师,两个人关系很好。这时胡亥也在出巡队伍中,赵高想让胡亥继位。秦始皇病逝后,赵高私下找到丞相李斯,希望得到李斯的帮助。李斯开始坚决不同意,但李斯与大将蒙恬不和。赵高抓住这一点,称蒙恬与扶苏一起在上郡领兵,关系密切,如果扶苏继位,一定会让蒙恬取代李斯为相。李斯动摇了,同意支持胡亥。于是赵高、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诏书,把诏书的内容改成命令扶苏自杀。两人还隐瞒了秦始皇病逝的真相,秘不发丧,令百官依旧在秦始皇的车驾前奏事。当车队到达九原时,因为天气炎热,秦始皇的尸体开始腐烂,赵高命车队加载一石鲍鱼,来掩盖尸体腐烂的味道。

很快,公子扶苏自杀的消息传来,赵高、李斯等人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回到咸阳后,丞相李斯公布了秦始皇的死讯,同时假传诏书令胡亥即皇帝位。就这样,胡亥意外地成为秦帝国的继任者。作为回报,胡亥确认了李斯的丞相地位,同时任命赵高为郎中令,总管内廷事务,于是形成了李斯、赵高分别掌控外廷和内廷的权力格局。

胡亥虽然成了二世皇帝,但是他心里清楚自己的帝位是靠阴谋攫取的,所以总是担心兄弟们会与他争夺帝位。与赵高商量后,二世决定把秦始皇的其他儿子全部杀掉,于是令人暗地搜集公子们的“罪证”,将“罪证”汇总到赵高那里,让赵高定罪。赵高将他们全部定为死罪。消息公布后,举国震惊,许多公子上书辩解。他们哪里知道,二世就是想夺他们的性命,而丞相李斯则选择了沉默。数十位公子、公主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丢了性命。

二世处置了宗室之后,赵高又献谗言,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蒙恬、蒙毅兄弟俩。赵高仍不满足,对二世说:“陛下年轻,先帝旧臣很难心甘情愿地听命于您,我们应当用重法惩治旧臣,树立陛下的威望。”这时的二世皇帝对赵高已是言听计从,马上执行。一时间,咸阳城内弥漫着恐怖的气氛,很多大臣遭到举报并被诛灭全家,受到牵连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利用这种方式,赵高除掉了朝廷内外的所有政敌,朝政大权实际上已经掌控在他一人手中。

都城的局势已被牢牢掌控,二世接下来考虑的是如何树立自己在百姓面前的权威。经过商议,二世和赵高决定效仿秦始皇出巡关东,这样既可以向全国昭示新皇帝即位,也可以树立新皇帝在地方官员中的威严。二世元年,胡亥带着赵高、李斯出巡关东,几乎是沿着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的路线,由咸阳直驰碣石宫,登船入海,沿海岸向南航行至会稽,再逆长江而上,最后经武关回到咸阳。凡途经秦始皇刻石立碑处,二世都要在秦始皇刻石旁再立一座刻石,表明自己的合法地位。

经过一番血腥的清洗,赵高实际掌控了大权。这时二世反倒成了赵高专权的障碍。赵高找机会对二世说:“陛下太年轻,办事还不成熟,要是被大臣们看见,难免会有轻视之心。不如让大臣们不见皇帝,遇事由臣下传达,您批复后,臣下再转达给大臣。这样大臣们就会敬重您。”二世本来就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听说可以不上朝,更是开心,马上批复照办。从此一切国家大事都由赵高、二世两人决定。至于什么样的奏折可以转达给二世,实际都由赵高一人做主。这时候能够对赵高的权势构成威胁的只剩下一个人,那就是丞相李斯。

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楚地起义,立刻得到各地响应。起义军势力发展迅速,一支数十万人的大军立刻会集起来,并如同潮水一般冲向秦都咸阳。关东大邑荥阳地处关东地区通往关中的交通要道,当时驻守荥阳的最高长官是三川郡守李由。李由是李斯的长子,当起义军打到荥阳时,李由知道荥阳守军有限,不能与起义军硬拼,于是选择固守荥阳待援。起义军乃绕过荥阳,直扑咸阳。起义军在咸阳城东的戏被章邯率领的骊山刑徒击败,退出关中,秦王朝才转危为安。

当关中的局势稍微平定以后,赵高立刻想到借李由不攻击起义军之事构陷李斯,于是暗地派人去荥阳收集李由不抵抗的证据。另一方面,赵高又设计了一套计谋离间二世与李斯的关系。赵高首先去找李斯,说目前天下大乱,二世贪图享乐,李斯身为丞相应当规劝皇帝。李斯表示皇帝不上朝,自己无法进言。赵高立刻说可以安排李斯与皇帝见面。之后,赵高每当见到二世玩乐正酣的时候,就让李斯去进言。如是三番,二世对李斯极为反感。赵高见时机成熟,立刻向二世进谗言:“李斯早已不满足做丞相,而是想分裂国家,自做君王。臣下有确凿的证据,之前反叛的陈胜、吴广与李斯是同乡,李斯一直在暗中勾结叛军。叛军途经荥阳时,李斯让儿子李由不抵抗,放叛军进关中。”二世听了以后很震惊,本想治李斯的罪,但想到李斯拥立自己即位有功,觉得还是谨慎一些为好,于是派人去调查李由不抵抗的真相。

李斯很快得知二世派人调查李由的消息,他知道这一切的幕后指使者一定是赵高,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提前揭发赵高。李斯写信给二世,检举赵高早有谋夺帝位之心。二世收到信后,回信给李斯,说赵高对自己忠心耿耿,希望丞相不要猜疑。二世还把李斯的检举信给赵高看。赵高说:“现在能够保护陛下的只有臣下,李斯除掉了臣下,下一个目标就是陛下了。”二世听了以后勃然大怒,立刻下令:“让郎中令赵高治李斯的罪!”

李斯刚被投入监狱时,还存有幻想,觉得自己没有谋反,不至于获死罪,还上书皇帝自辩。但李斯哪里知道,这时候朝廷上全部是赵高的人,自己的上书根本没有送到皇帝手中,反倒是各种“证明”李斯谋反的证据每天都会提交给皇帝。李斯最后被判腰斩,诛灭全族。当李斯被押赴刑场、即将行刑时,他转过身来,对自己的二儿子说:“当年我们在家乡一起牵着猎犬打猎,多么快乐。这样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父子二人相对而泣。

李斯被处死以后,赵高成为丞相,他的权势已无人能够制约。为了检验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赵高命人给皇帝进献一只鹿。赵高当着众大臣的面,指着鹿说是马。二世很奇怪,说这分明是鹿。而众大臣或附和赵高说是马,或说是鹿,或沉默不敢言。赵高暗中把说是鹿的人都杀了。这就是典故“指鹿为马”的由来。这时的赵高,已经成为秦帝国实际的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