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焦润坤 戎马征战只为不再是孤儿(4)

焦润坤 戎马征战只为不再是孤儿(4)

书名:不负韶华:百年青春榜样作者名:余玮本章字数:1507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8

幸福开启耄耋新生活

1964年8月,焦润坤从空军某部队转业到第一机械工业部调度局援外处任科长。1969年10月,一机部选调100多人到湖北十堰支援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焦润坤也在其中。他响应祖国号召,告别优越的大城市生活,从北京来到山城十堰。

“从北京坐火车到汉口,从汉口转车到光化,到了光化再转汽车到丹江,再坐船到邓湾,上岸以后,再坐一个多小时的汽车才能到十堰。”就这样,第一代东风人从北京一下落到了山沟沟里。点着油灯、在老乡家里打地铺的焦润坤,觉得自己又回到了打游击的年代。

虽然都是北京机关干部,但是大家没有长时间住在老乡家里,没过几天就自力更生搭起了芦席棚。“好多干部文职出身,以前从未干过挖土、踩泥、搭土坯、砍木头这些活儿。”就是在这些芦席棚里,第一代东风人“开水泡饭加咸菜萝卜干”,开始了独立自主建设汽车工业的道路。

人可以吃苦,但是设备却很金贵。常年不走人的山路坑坑洼洼,穿插诸多水路,设备运输相当艰难。“我们要从光化运一台机床,要经过丹江,没有桥,渡船只有一艘,载重就是40吨,机床本身将近 40吨,还要跟底座和拖车一起运。当时拖车一上跳板,船这侧就开始下沉,眼看要进水,我们的一位经验丰富的劳模朝司机大喊,让他加大油门,司机把油门一脚踩到底,拖车冲上船中心,才把船正过来。岸上的人们都惊了一身冷汗,要是船翻了就是大事故。”

焦润坤回忆,有次大年三十深夜,车辆走到六里坪,众人准备夜晚回到厂内再吃团年饭,然而因路况太差,等把机器运到厂内,已是大年初一中午。

在没有等级公路的情况下,成千上万的设备运往山里,没有出现过大事故。“我们制造了运输战线上的奇迹。”作为基建运输的一分子,焦润坤自豪地说。当年选址十堰是为了国家的军工安全,但是安全也意味着条件艰苦。东风汽车建设初期,基建战线上有数不清的挑战和奇迹。

工厂要投入生产,先得通水,然而离出产日期越来越近,打算从黄龙引水的工程两年才完成十分之一。焦润坤和时任二汽厂长饶斌商量后决定,发动所有机关和地方人员加入义务劳动,最终提前80天顺利通水。

“中国人一定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力更生。没有自主品牌,就没有坚强的根。”焦润坤说,二汽的建设一开始就跟一汽不一样,时间紧,任务重,几十条生产线同时上马,比一汽建设的时候一条生产线工装设备强好多,但是问题和挑战也很多。

针对工期紧和生产线复杂难调带来的质量问题,二汽开展了质量攻关。当时厂领导派焦润坤去做质量协调工作。“几十条生产线,全部是我们自己搞,完全国产化。一关不通都不行,一个零部件生产不出来或者有问题会影响整辆车。”

对于一个外行人来说,做汽车生产的质量协调是特别艰难的任务。各个生产线都有自己的困难、意见、看法和要求,有了问题大家互相都有意见,调和工作十分难做。“好在那个时候我被借到部里头去,在科技司,以科技司的名义来统筹各个专业厂,做了两年多的质量攻关协调的工作,费尽了心思,总算不辱使命,完成任务了。”后来在边境自卫还击战中立下战功的英雄车25Y,在试验爬坡成功的时候,所有的工人和领导都兴奋不已。“打仗也是打制造能力,没有强大的自主品牌,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靠人家来掌握你,什么都干不成。”

焦润坤说,他在二汽15年,与妻子和孩子一直分居两地,完成了二汽基建运输、通水和设备攻关三件大事。谈起二汽创业中一项项重大工程项目得以顺利完成时,焦润坤说,每次遇到困难,都是干部职工齐上阵,团结一致渡难关。大家都觉得能够为实现“汽车工业强国”的理想做点事,非常荣幸。

晚年,焦润坤曾回过十堰。“我感觉我的两只眼睛都不够用了。为什么?因为我都看不到十堰市原来的面貌了,全是新面貌,十堰变化太大了!十堰市和东风汽车公司在几十年发展中,共同建设了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