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君宇 陶然亭湖畔的永久纪念(1)
书名:不负韶华:百年青春榜样作者名:余玮本章字数:1954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8
高君宇,原名尚德,字锡三,号君宇,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中共北方党团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和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1896年出生于山西省静乐县峰岭底村,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19年升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20年参与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加入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11月被选为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1921年3月任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5月发起成立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1月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7月在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3年10月任中共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1924年下半年南下广州担任孙中山秘书,12月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1925年3月,在北京病逝。
这位五四运动中激情澎湃的急先锋,曾师从李大钊。
这位中国青年团的发起人之一,曾做过孙中山的秘书。
这位曾为周恩来和邓颖超牵线联络的“热诚的红娘”,自己的婚姻和爱情却一度有些失意。
在北京城南陶然亭湖畔,有一座带有鲜明的“五四”时代特色的青年男女拥肩而立的雕塑,雕塑后面林木葱茏的土丘上赫然并立着两块汉白玉石墓碑,这便是革命先驱高君宇和他的恋人石评梅死后并葬的坟冢。
爱国激进的山西娃成长为青年运动擎旗手
1896年,高君宇出生在山西静乐县峰岭底村。
高君宇出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晚清时代,他耳闻目睹帝国主义列强和腐败的清政府给中国人民带来的重重灾难,也亲历了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少年时代,受父亲高配天的影响,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反帝爱国的种子,接受了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想的启蒙教育。
1909年,高君宇与哥哥高俊德一起考入静乐县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高君宇怀着“立意深造”的热望,于1912年春来到太原,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在同学中,他的年龄最小。但他勤学好问,成绩优异,尤以国文见长,“所作诗文,多有奇气”,常被先生推荐“贴堂”,同学们争相传抄,视为范文。他被学校列为品学兼优学生,以“十八学士登瀛洲”而享誉省城。
当时,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是山西新思潮的中心。高君宇在这里阅览了孙中山、章太炎及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作。1915年后,《申报》《青年杂志》等报刊,更是他每日必读的报刊。他经常和进步同学讨论国事,“举动甚轩昂,言谈亦卓荦不凡”,深受师友的赞赏。他还认真阅读了世界著名作家海涅、歌德、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并把海涅的诗句“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抄录下来激励自己。
1915年1月18日,由曹汝霖安排,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在怀仁堂晋见袁世凯,向他递交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逐条说明主旨及日本的立场,并要求“迅速商议解决,并守秘密”。这一“条约”理所当然遭到爱国志士和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孰料窃国大盗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出卖国家主权,竟于5月9日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这一令全国人民痛心疾首的消息传到太原,顿时在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园里掀起了轩然大波。高君宇得知消息后义愤填膺,他觉得不能再坐视不管了,必须发动群众起而斗争。于是,他和同学们商量,要印发传单,并组织集会游行、街头演讲,以各种方式声援蔡锷等人发起的护国反袁斗争。
1916年春,高君宇从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毕业。面对民族的孱弱、祖国的危难、人民的苦难,他深感唯有提升自己、拥有真知灼见,才能找到改造社会、救国救民的真理。一番思考后,他决定报考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之后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学习。
1917年俄国取得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俄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观察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高君宇十分关注社会政治问题,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传播,加之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很快投入马克思主义的怀抱,成为思想上激进的青年领袖。
1918年上半年,为了参与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北洋政府和日本政府签订了《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不久,这一消息被中国留日学生获悉,他们反对这一旨在干涉苏俄政权、并借此想控制中国的《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满怀爱国热情在日本举行集会,之后决定组织救国会。当这一爱国行动遭到日本警察的干涉和侮辱后,留日学生于是罢课归国,以示抗议。
当留日学生代表李达、黄日葵等抵达北京时,对这一事件颇为关注的高君宇、邓中夏等北大学生赶往前门车站迎接。接着,他们和李达、黄日葵等共同商讨行动计划。之后,高君宇等人按照行动计划开始四处奔波,积极串联,很快组织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等校的2000多名学生,于5月21日在新华门附近的总统府前请愿——后来被称为五四运动的预演,要求废除《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请愿的学生由于缺乏政治斗争经验,被老奸巨猾的北洋政府愚弄了,因而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却使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到有组织起来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