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后记 吹响时代的号角

后记 吹响时代的号角

书名:悬崖村作者名:阿克鸠射本章字数:2235更新时间:2024-05-27 17:37:23

《悬崖村》终于写完了,从2010年得知“悬崖村”到2013年我首次走进“悬崖村”,再到无数次地为“悬崖村”熬夜写稿,历时八年多的牵肠挂肚,化作笔下的文字,献给我最亲爱的乡亲们。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我成长于一个伟大的时代。

1979年12月一个大雪飘飘的深夜,我出生在大凉山深处昭觉县四开乡一个叫瓦洛觉迪的彝家山寨的一户农民家里。谁也没有想到,我会跳出祖祖辈辈和田地打交道的生活,拿起笔来写作反映彝族山寨变化的作品。而这一切,源于父母在火塘边给我讲的故事、歌谣、谚语,以及在橘黄色的煤油灯光下教给我的彝族传统文化。

儿时的故乡远离现代文明。村里人用最原始的方式烧山垦荒,总是今天重复着昨天,明天又会是今天的重复。

说出来不怕人笑话,小时候能记事懂事后,我就给自己定下了两个“伟大”的目标:一是通过读书离开故乡瓦洛觉迪;二是长大后娶个能说汉语、能认汉字的老婆,让我的小孩继续读书……

对读书的渴望,让我在心里默默地种下了一粒梦想的种子:等我长大了,我也要读书、写书。

我永远记得1988年的9月,父母发动邻居家比我大5岁的哥哥跟我一起去读书,好让我的求学路上有个伴儿。那个时候,上学路真远,一路上各寨子的野狗也不少。去学校那天,父亲带着我和邻家大哥冒着绵绵秋雨,翻过两座大山,蹚过一条大河,穿过两片森林,走过一个平坝,终于来到乃拖村小学。

时间虽然过去三十年了,但是我清晰地记得乃拖村小学那一排土墙瓦板屋的教室。就是在这简易的教室里,我学会了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也学会了阅读这个世界的文字。

在学校,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在家里,父母起早贪黑地挣钱供我读书。我们在并行的两条线上努力奋斗着。

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1991年8月,我以四开乡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四开中心校民族班就读。1993年8月,我考入县城昭觉中学,就读于初96届民族重点班。1996年,我考上了西昌师范学校。

离开故乡,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也懂得了乡愁。在学习之余,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了一部部文学作品,也用文字抒发着内心的感受,并发表了一篇篇文章。

1999年7月,我从西昌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昭觉,被分到一所远离故乡的学校任教,成了一名乡村教师。孤寂艰苦的生活和繁重的教学任务,很快使我没有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豪气。

一个周末,我在县城书店里买到了一本阿城的《棋王》,不经意间读到“人还是要有点东西,才叫活着”时,忽然觉得人生苦短无常。思考了一个星期,我下决心继续读书,努力写作,一定要走出大山。

夜深人静时,我燃起一支蜡烛,就着一杯浓茶和一包红山茶烟,苦读了几个月后考入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大专班。

毕业回老家任教时,我的彝汉双语写作有了质的飞跃。在老家边教书边苦读苦写,开始着手创作长篇小说《雾中情缘》。后来,我又通过专升本考试,考入西昌学院彝汉语文本科班,有幸成了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学院第一个成人本科生。

2004年7月13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因为喜欢写作,从偏僻的深山旮旯步入昭觉县委宣传部,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回首往事,处于不惑之年的我,自认为赶上了好时候。从出生到今天,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发生巨变的四十年。

我是一枚幸运的“种子”,不仅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成长,而且也有幸参与、见证、报道了生我养我的彝家山寨发生的巨大变化,并和“悬崖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0年7月,我陪同昭觉县委领导到昭觉县支尔莫乡调研。在调研期间,支尔莫乡乡长阿皮几体告诉我们:“乡干部到阿土勒尔村了解情况时,要攀爬很多藤梯才能进到村子里去。”那一次,我初步了解到阿土勒尔村和藤梯的情况。

2013年2月,受昭觉县委的委托,我带队赴阿土勒尔村和古里拉达大峡谷采访。爬悬崖、攀藤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道难关。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一路走、一路拍、一路采写,经过四个小时惊心动魄的攀爬之后,终于从阿土勒尔村的牛觉社到了山上的勒尔社。

那次到访阿土勒尔村的经过、深刻体验以及感受,我写成八万余字的图文并茂的系列报道《探寻昭觉古里拉达秘境》并进行了发表。由此,阿土勒尔村引起外界的关注,“悬崖村”的名字叫开了,而我也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深度跟踪。

这五年里,我把自己变成了“悬崖村”人,看到了“悬崖村”因为《新京报》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而被社会广泛关注,乃至引起习总书记和全国人民的关注;亲历了“悬崖村”村民在乡村干部的带领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修建起2556级钢梯的过程;记录了精准扶贫政策下,银行、网络、电力走进“悬崖村”的激动时刻;见证了“悬崖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历程……

五年时间里,现代文明的成果走进了大凉山一个又一个彝家山寨,也走进了“悬崖村”的家家户户。大凉山再也不像儿时一样远离一切现代文明,今天,这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有着十四年采访写作经验的新闻记者,再加上我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以及我对“悬崖村”八年的牵挂,我胸中喷涌着一个愿望,那就是写一部反映“悬崖村”脱贫攻坚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

从州上到县上,从乡里到村里,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每一个人都在忙碌着,每一天都在努力着……在忙碌的工作之外,我梳理了十四年积累的丰富素材,加上出版社编辑的善解人意,不断与我磋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终于让我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部《悬崖村》。

感谢我的父母!感谢我的老师!感谢各级领导和并肩作战的战友们!特别感谢创造历史的“悬崖村”亲人们!

过去,彝家山寨里每逢重大事情,都会吹响牛角号提醒族人;如今,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也需要吹响奋进的号角。

但愿这部《悬崖村》能化作大凉山奋进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