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引言 悬崖上的村庄(2)

引言 悬崖上的村庄(2)

书名:悬崖村作者名:阿克鸠射本章字数:2254更新时间:2024-05-27 17:37:09

在节列俄阿木家的火塘边,习总书记以十分平和的口吻,将大凉山脱贫攻坚工作归纳成四条:一是要加大易地扶贫搬迁的力度,让住在大山深处的彝族同胞搬进安全舒适的新居,解决他们交通出行的难题。二是要发展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种植养殖业;随着基础条件的改善,乡村旅游也可以发展起来。三是要加强对村民的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让大家掌握一技之长,能够通过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稳定增加收入。第四点是最重要的,教育必须跟上,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定要办好乡村学校,这是基础的基础。有了一代有文化的新人,才能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跟上全国的步伐。

习总书记在火塘边的讲话,平平实实,却蕴含着目标、路线、方法、重任!全国的目标是什么,大家心中明白,就是要在 2020年挖掉“绝对贫困”的千年穷根。昭觉县、凉山州要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节列俄阿木家的火塘,温暖了大凉山的彝家村寨。同时,习总书记在火塘边讲话的精神,让干部们深深地感到:时间太紧迫,责任重如山。

我又接着打了几个电话,想了解干部们对习总书记视察大凉山又有什么反应。

凉山州副州长、昭觉县委书记子克拉格说:“我们一定要在2020年把贫穷消灭掉!这是总书记的嘱托,更是没有什么价钱可讲的死命令!一定要把这场硬仗打下来!”

支尔莫乡党委书记阿吾木牛说:“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的方法、路径,发展好种养业、开发好旅游业,带领村民富起来。”

更多的干部在说:“这一回昭觉县出大名了,凉山州出大名了。习总书记来给我们鼓劲,全国人民都盯到我们大凉山,干不好,丢不起这人哟!”

没啥说的,绝不能辜负习总书记的期望,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三、总书记关注的“悬崖村”

站在三河村的高处,远眺三河村全貌,习总书记问起了“悬崖村”的近况。“悬崖村”,与三河村相隔不远,不仅空间距离近,曾经的贫困程度也接近。它是习总书记十分牵挂的一个特殊村寨。

子克拉格向习总书记汇报了“悬崖村”的发展变化。

如果说大凉山的脱贫攻坚是一条长征路的话,“悬崖村”就好比是“腊子口”,是声名远播又极难攻下的贫困的顽垒!

“悬崖村”早已经是一个不需要注释的地方了,倒是它一直沿用至今的名字——阿土勒尔村——正在逐渐被人们遗忘。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悬崖村”就成了阿土勒尔村的代名词。

阿土勒尔村,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的一个自然村,距昭觉县城72公里,常住居民有100多户、480多人,辖牛觉社、特土社、勒尔社和古曲洛社四个农牧服务社。村子坐落在海拔628米到2300米的山坳中。昔日,外人入村、村民外出,必须上下落差800米的悬崖峭壁、踩过12段218级藤梯,故得大号“悬崖村”。

“诗仙”李白曾惊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惊世之语,也可形容大凉山中的这个“悬崖村”。孩子们每进出一趟,战战兢兢,如临绝境;扶贫干部们每翻越一次,犹如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抬头是悬崖峭壁,低头是万丈深渊,真是进退维“谷”呀!

为了让“悬崖村”跟上时代的步伐,摆脱贫困,四川省扶贫移民局、凉山州和昭觉县曾在这里打了数年“拉锯战”。直到2016年5月,《新京报》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分别对“悬崖村”进行了深度报道,“悬崖村”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习总书记的深切关注。

看吧,一条藤梯通向云端,藤梯上星星点点移动的,全是娃娃。上学的路,竟然如此艰险。

看吧,在藤梯上攀爬的小女孩,满脸涨红,汗水湿透了一头黑发。也许,她相当累了,背上的书包越来越沉重。但她决不放弃——那一双黑黑的大眼睛充满坚毅,可以相信,她是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

世人为此一片惊呼:这么危险的地方,怎能住人?孩子们上学,路途多险啊!社会各界,从关注到帮助,向“悬崖村”伸出了援助之手。

帮扶,对于自强不息的群体,效果最为显著。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悬崖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丽日下,两千多级钢梯,牢牢“钉住”悬崖峭壁,闪耀着金属的光泽,成了“悬崖村”挂在天上的“高速公路”。

山顶上,4G移动互联网的铁塔,将信号传向家家户户。手机一开,世界就在眼前。

在新扩建的村小,一面鲜艳的国旗迎风飘扬。万山丛中一点红,它是“悬崖村”培养一代栋梁的苗圃,也是“悬崖村”与祖国同步前进的象征……

2018年2月12日,在成都市召开的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深情地讲道:“我看了2月10日《凉山日报》关于‘悬崖村’的报道,我放心了!”

习总书记说放心了,这就表示,大凉山脱贫攻坚路上的“腊子口”已经被拿下。

读到这条短短的新闻,我像喝了一大碗彝族传统蒸馏酒一样陶醉,实在太高兴了。

我是土生土长的大凉山彝人,我也曾多次领略攀爬“悬崖村”藤梯的惊险滋味。长期的感情积累如岩浆汹涌于地壳之下,使我有一种喷发的冲动。

我喜欢彝族著名诗人吉狄马加的诗。他在描绘我们民族深重的苦难时,写下了这样刻骨铭心的诗句:

我看见一个孩子站在山冈上

双手拿着被剪断的脐带

充满了忧伤

毕竟,黑暗了千年的奴隶制才结束了几十年,“脐带”被剪断了,但愚昧、落后、贫穷这些“鬼魂”还在大凉山彝区四处游荡。

诗人吉狄马加的忧伤,是我们民族的忧伤。从深沉的忧伤中抬起头来,才能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幸福与欢乐。

凉山,曾经一步跨千年,在新中国实现了制度的历史跨越;而今迈步奔小康,将在新时代实现民族的巨大繁荣。

“悬崖村”,在大凉山的地图上也只是一个芝麻小点。然而这一小点,却蕴藏着太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从2013年到访“悬崖村”起,我从“脐带”那边的文化母体开始寻觅,一直追踪到今天。我自信,我忠实记录下的“悬崖村”故事,会像一滴水映射出阳光一样,成为“一步跨千年”的民族史的重要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