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敦煌莫高窟的开创

敦煌莫高窟的开创

书名:敦煌的光彩作者名:池田大作本章字数:2743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7

池 田:根据《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敦煌莫高窟的第一座石窟是前秦建元二年开始创建的,而且在碑文中还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366年,沙门乐僔、法良两人相约而行,漫步在附近的山野之中。突然间,他们发现山顶被金色所笼罩,闪闪发亮,宛若千佛正现真身。随后,他们便就地造石窟一座,以作纪念。这可以称得上是莫高窟开创的由来。但是,后人不禁要问,僧人乐僔所看到的千佛现身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呢?还有,据说位于黄河上游的炳灵寺石窟的“炳灵”一词源自西藏语“十万佛”或“千佛”,是这样吗?

常书鸿:最初记载“三危山上的金光”这种莫高窟奇异景色的文献,确实如您刚才所说的,是在莫高窟的第323洞窟中发现的唐朝圣历元年修复莫高窟佛龛时所建的《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我在莫高窟生活了几十年,曾经见到过这样的情景。这种金光看起来确实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景色,特别是在盛夏八月雨后的傍晚,位于莫高窟东方的三危山,夕阳西斜,宛如完全熟透了的橘子一般,呈现出金黄色。三危山的背后是渐渐变暗的天空,前方是暗淡的呈茶色的沙漠,唯有照在三危山上的夕阳显出极为清晰的金黄色。在带状的金黄色背景下,山脉看上去宛若千尊佛并列而坐,我经常登上屋顶,去把这种美丽的景色用画笔画下来。

20世纪50年代,我曾和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李斛先生一起在莫高窟看到过这种奇异的景色。如李斛先生所说:“那些小山,看起来确实像千佛并列。”叶浅予先生惊叹道:“那些山顶,简直像文殊菩萨在静坐。”1978年,画家冯真告诉我,他看到了金光由三危山向四方投射的景色。他说,当时觉得美丽异常,大为震惊,可一瞬间金光又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儿子嘉煌也曾看到过类似的景色。他经常在山顶上画画。当太阳西斜,刚接触到地平线的那一瞬间,从三危山方向放射出了千万道金色之光,他急忙拿出相机想拍摄下这种情景,可是已经来不及了。虽然这种金光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才能看到,但是我认为,唐代《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碑文中所记载的僧人乐僔看到的若千佛现身的金光是确有其事的。这种金光给了画家、诗人许许多多的灵感与梦幻。每当我看到金光,想象“千佛静坐”的情景时,我的心总是为之陶醉,每次都沉浸在无垠的遐想之中。

池 田:真是奇妙。听了常先生的一席话,我对于敦煌莫高窟开创的经过和文献中记载的“千佛”的具体形象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不过,关于“千佛”这一词,《法华经》中的《普贤菩萨劝发品》中有这样的记载:“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

在日莲大圣人的御书里,有的地方也引用了《普贤菩萨劝发品》中之文句,比如:“千佛者,千如之法门也。谤法之人,狱卒来迎;法华经行者,千佛来迎。”

“非一佛二佛,非百佛二百佛,来迎授手者乃是千佛之事。”

这些话充分显示了《法华经》的独到和伟大之处。

净土三部经中说,信仰阿弥陀佛,此人命终时,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就会来迎接他。与此相对,《法华经》里是以“千佛来迎”这种形式庄严、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表现方式来凸显其独到与伟大之处的。正因如此,“千佛”一词对我们来说,就成为一个非常亲切的佛教用语。

我又想起了大乘佛典中象征佛和佛国土的描绘。在《法华经》的序品中,有对这样一种场面的描写:从佛的眉宇之间,放射出了一道光芒,照亮了东方18000个国家的土地,结果这些国家的大地都变成了金黄色。看到过三危山金色光芒的人们,在那一瞬间,大概都沉浸在一种看到佛国的庄严气氛之中吧。

不过,在敦煌除了“三危山”,还有鸣沙山,人们在鸣沙山的断崖上营造了许多石窟。而且,“鸣沙山”这个名字本身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想请教一下常先生,为什么把它叫作“鸣沙山”呢?

常书鸿:当人们从鸣沙山往下走的时候,会听到流沙相互撞击、摩擦发出的细小声音。这种声音如同乘坐飞机时所感觉到的微弱震动的声音,“鸣沙山”就因此而得名。

池 田:我听说鸣沙山东西长40多公里,这样大规模连绵不断的沙丘是怎样形成的呢?

常书鸿:1963年,我们曾经和有关专家一起开会,讨论了沙子和沙丘的形成问题。在会上,就鸣沙山的形成,我请教了沙漠问题研究专家。不过,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意见各异,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见解。通过比较各家之说,我比较倾向于这样一种解释:在鸣沙山的底部,原来是一座普通的山脉,由于两侧的沙丘向东移动,把大大小小的山脉全部覆盖起来,因此就形成了人们今天所见到的鸣沙山。

池 田:听人说,在鸣沙山下,有一道千百年来都不干涸的、不可思议的泉水,是吗?

常书鸿:在鸣沙山下,确实有一处四面被沙丘包围着的泉水,因为它的形状极像“月牙”,所以都把它叫作“月牙泉”。月牙泉处在沙丘的包围之中,当风从东向西吹的时候,沙子落在西面的沙丘上,不会掉进泉水里面;当风从西向东吹的时候,沙子落在东面的沙丘上,也不会掉进泉水里面。因此,这个泉中的水,千百年来从没有干涸过。根据汉代的传说,这儿是天马的出生地。

池 田:在月牙泉采集到的沙子被人们称为“五色沙子”,这一名称又是怎样得来的呢?

常书鸿:在鸣沙山,流沙有大粒沙子和小粒沙子两种。大粒的沙子尽管比芝麻粒还小,却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如淡灰色、黑色、粉红色、紫色等,实际上应该是比五种颜色还要多。不过,人们只是从颜色多这个意义上把这种沙子叫作“五色沙子”,并不是只指五种颜色。

池 田:明白了。在鸣沙山的断崖上最初开掘石窟,是公元4世纪时的事情。从那以后经过大约1000年的不断开掘,据古书记载石窟的数量已达千余个,其中被人遗忘者有之,崩溃者也有之,现存492窟。不过,现存的数量与新中国成立前相比,增加了183处。我想,今后肯定还会再发掘出新的遗址。

常书鸿:1943年,我来到敦煌莫高窟,当时洞窟的编号,是使用张大千先生编就的号码。张大千先生对位于大石窟通道上的小石窟使用了附属编号。从1947年开始,我们对莫高窟的所有洞窟重新进行了编号。由于当时所有的小石窟也全都编了号,因此加起来总共有468处之多。1953年,在进行拆毁洞窟前面底座的施工和1963年为了对石窟进行全面修理而进行周围加固的施工时,新发现了24处洞窟。实际上,在莫高窟有700多个洞窟,在这些洞窟中,只是对有壁画和塑像的洞窟编了号,合起来有492处。虽然在北边区域还有许多石窟,但因为里面没有壁画和塑像,所以没有对它们进行编号。对于您刚才问的,今后是不是有可能再有新的发现,其实40多年来我一直没有放弃过这个念头:新发现是可能的。在整修加固的施工中,或者是在调查中,我的头脑里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

池 田:在莫高窟,最大的石窟是哪一座呢?它的规模有多大?最小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

常书鸿:洞窟的大小从高度及占地面积两部分来衡量。最高的洞窟是第96窟,有9层楼那么高,里面的弥勒大佛高33米。要从面积来讲,最大的是五代建成的第61窟,横宽13米,纵深14米。最小的石窟是第37号窟,确实很小,小到连人都进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