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憧憬地(1)
书名:敦煌的光彩作者名:池田大作本章字数:2036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7
池 田: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宝石,它具有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一说到敦煌,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常书鸿先生的名字。常先生为了保护和介绍敦煌珍贵的历史文物,倾注了数十年的心血,对此,在日本也是众所周知的。与常先生对话,就如同去敦煌进行了一次愉快的实地旅游——自从10年前在北京与先生初次见面后,每次与先生交谈,我都深受感动。我拜读了先生的大作《敦煌的风铎》《我与敦煌》《敦煌的艺术》等,因此我很想进一步了解先生所走过的人生道路,也很想知道先生在人生不同阶段的经历。能有这次再与先生交谈的机会,使我能更深刻地了解敦煌的美和先生的为人,我感到非常荣幸。
常书鸿:谢谢您的夸奖。我觉得在共同的思想下进行交流,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在我们中国,有这样一句俗语“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也就是说,喝酒时,若遇上知心的朋友,即使喝上千杯,也觉得不够;而要是和不投脾气、不同志向的人在一起交谈的话,半句也显得多余,与性格和志向相同的人在一起交谈,才能产生心灵的共鸣。因此,我拜读了先生的著作和讲演词,从中可以看出先生对敦煌有着极大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
池 田:实在惭愧。很久以前,我就想一定要找机会去敦煌参观一下。从“敦煌”这个词,人们立刻就会想到古代那遥远的丝绸之路——一条从古都西安出发,经过兰州、河西走廊、天山山脉、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近东国家,最后到达罗马的横贯亚欧大陆的宏伟之路。
这不仅仅是一条进行商业贸易的通道,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对日本人来说,对这条通道更具感情的原因是,佛教通过它而传入了日本。这条道路有很多地方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开拓出来的,其中有艰险的路,有吞噬人类生命的广阔无垠的沙漠、酷热的地表、严寒的山脉。然而,就是靠着这样一条道路,东西方的人们不断进行友好往来,相互交流传递新兴文化。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集聚地,是各个民族和不同种族的人们进行交流的悠久历史舞台,也可以说是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创造的辉煌的绿洲。这里密集了人们“不灭的灵魂”,这里有着迈向和平的无限光源。特别是对我们来说,这里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就如同刚才所说的那样,敦煌不仅是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东传的中转站,而且还是一个空前的佛教的摇篮。在这里,无数默默无闻的人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从这一点来说,向常书鸿先生了解敦煌的事情也是很有意义的。
常书鸿:您对敦煌抱有如此巨大的兴趣,在此之前,我想一定是有什么理由促使您这样做的吧?请问池田先生,您是在什么时候、哪个地方、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到敦煌的呢?
池 田:我初次接触到敦煌,是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校的教室里,挂着一张很大的世界地图,我总是边观察地图,边仔细看敦煌附近的地方,心想:“这附近大概人烟稀少吧,真想亲眼去那儿看一下。”有一次,班主任桧山先生问我们:“大家都喜欢到世界上哪个地方去啊?”这时,我回答说我想去中国的敦煌。因为当时正值中日战争时期,所以大家对中国都极为关心。
桧山先生就对我说:“池田君,那地方叫敦煌。可是你知道不知道,在那里有着无数价值连城的珍宝?”听了老师的话,我就想,在那种人迹罕至的地方会有宝物,真是不可思议啊!这件事情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从此以后,我便经常看着戈壁沙漠、昆仑山脉、天山山脉的地图,这更唤起了我的冒险心。敦煌在我心中就成了一个伟大的梦,成了我心中向往的地方。当时,我在心中暗暗立誓:有朝一日,我要成为一名日中友好的使者,实现去敦煌访问的梦想。这些念头,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常书鸿:您读过什么有关敦煌的书籍或者看过有关的新闻报道吗?
池 田:当我读了司马迁的《史记》和《十八史略》等中国古典史籍以后,西域作为一个历史的舞台,就以明确的轮廓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到达月氏等地的传奇经历,还有李陵和苏武的故事,也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对被埋没的丝绸之路文化的无穷好奇心,在读了冒险家海金和斯坦因的游记以后进一步被激发。而且,在《唐诗选》中,有许多歌咏边塞的优秀诗篇。例如,亲自到过西域的诗人岑参的《胡笳歌》、王昌龄的《从军行》、王翰的《凉州词》等,在日本都广为人知。《乐府诗集》里,有一首王维的离别诗,描写的是送别朋友将赴西域时的情景: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了阳关以后,就没有自己所认识的人了。读了这首写给即将踏上征途的朋友的名诗,一望无际的沙漠,那遥远的世界仿佛就在眼前。
另外,同样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同汤因比博士的一次对谈。当我问道:“如果能再有一次生命的话,您希望在地球上的哪个地方出生?”博士立即答道:“我希望在中国出生。”我又问:“您希望在历史上的什么时候、哪个地方出生呢?”博士这样说:“公元纪年刚开始的时候,大乘佛教从印度经新疆传到东亚。我很希望能在佛教、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伊朗文明和中国文明等诸多文化融合的种种环境中生活。”博士的这些话语,至今仍非常清晰地回荡在我的脑海中。
常书鸿:还有这样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