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序章 从中关村出发(4)

序章 从中关村出发(4)

书名:古路之路作者名:陈果本章字数:1982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6

申其林打起背包进城打工。真正让两只脚与一爿地订下终身,申其林已四十五岁。这是2015年的春天,县乡农技部门组织农技人员为核桃树高枝换头。负责同志说,嫁接成功后,三年数钱,五年丰产。有村民担心这是换汤不换药的折腾,人家讲,驴拉磨子牛耕田,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手术”过后,除了树身变矮,产量质量都会增高。

组里四百五十亩老树发了四万六千多个新芽,申其林家贡献了两千多个。本来是自愿原则,老申说,再不勇敢就老了。去年收了一千一百斤核桃,今年产量会翻番,估计五年内,还要翻上两番。申其林又在树距稀疏处栽花椒、种重楼,避免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

折叠在峡谷里的密码让申其林破译出一个人的命运。没有什么不能改变,而所有改变的原点,是让自己——尤其是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不同以往。

一首歌

好个癞子坪,

四方铁围城,

猴子爬不过,

老虎也不行。

上山头一天,夜宿癞子坪。美酒飘香的夜晚,这段陪兰绍林长大的顺口溜,怎么听都是自他喉结滚落的一声叹息。在申大哥接待站,我问这段顺口溜有没有顺着天梯爬上来,申大哥说,来是来过,不过都是老皇历了,现在好多娃儿听都没听过——即使念给他们听,他们也未必当真。话刚说完,内当家手机响了,《春天的故事》,旋律再熟悉不过。

铃声把天宫玉蟾引了出来,为墙上“申大哥接待站”接地气的手写店招做了特效。申大哥说这是一个游客花两个多小时为他一笔一画描上去的,另一个游客还帮他建了“来者是客”的微信群,每天拿着手机,好像也就抓着了商机。端坐在申绍华小院的溶溶月色里,有那么一瞬,我的心却飞进了申其林家的垄亩——终是有些挂怀,种下不久的重楼,究竟会长成什么模样。

下山那天,正赶上电力工人作业,沾光体验了一把索道上的飞翔。在八百米高的兴奋里,马坪村渐渐逼近,一个宽广博大的世界向我们缓缓打开。我问一起蹭索道的一位“阿咪子”,是不是觉得很过瘾很穿越,她反问我道,你觉得呢?后来她的身影就消失在了站房拐角。后来的后来,我听到有甜美的歌声自拐角处飘出:

走不完的山里路,

说不完的家常话,

风尘仆仆来到我们彝人家。

坐一坐火塘边,

转一转小院坝,

握一握乡亲手,

抱一抱乡里娃。

这一条路,它并不遥远,

转过最后一道弯,

就到我的家。

瓦吉瓦,卡莎莎,

大凉山是你遥远的牵挂。

这歌好听,真是好听。我想,如果要为我们的“古路飞歌”摄影展选一段背景音乐,这首《大凉山上卡莎莎》,也许再适合不过。

细心的读者看得出来,那一次,我是带着欣赏,带着愉悦,带着急切分享的心情离开古路村的。事实也的确如此,作为曾经被遗忘在世界尽头,刚刚用上电灯、至今不通汽车、十年前还人迹罕至的边远山村,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数千万元资金源源不断输入古路,古路村和古路人的环境变迁、命运逆转、梦想起飞,书写了置放在整个时代幕景上也堪称惊艳的传奇。我无法不为这样的大手笔大变革大发展大跨越而感染而激动,我也无法做到心中有歌而笔下无声。然而,这就是古路村吗?这就是古路村情的全部镜像吗?这就是漆女士和她背后的读者进入古路的所有道路了吗?

是,真是的话,我就不会这般纠结,不会左右为难,不会以故作轻松之态掩盖饮冰内热之心了。因而,站在中关村大街的天桥上,对古路村的读屏进入底部,我突然意识到,许多遗落在《古路飞歌》之外的古路细节,有必要被轻轻捡起、细细擦亮、慢慢回放。

我想起大豆教授古井不波的话:以一套房一百平方米算,一不小心,我们也是身家两千万的人了。

我想起村里“最有实力”的申绍华曾对我说:本来想扩大客栈规模,不敢心大,但手指头还是打不伸展。

我想起骆云莲给我提供的数字:古路村2017年人均纯收入为三千九百元。这意味着,就算这个数字里全然没有水分,全村四百三十六人仍要五年间不吃不喝,才能买下教授口中的一套房——还得要房价保持稳定。

我想起一个大国对世界作出的承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站在余晖将尽的天桥上,我想,此刻与我遭逢的,是最中国、最时代的两个“村”了,一个雄踞北方、一个偏处西南,一个闪亮在四通八达的京都、一个困守在崇山峻岭的腹地,一个被高科技和现代文明高高托举、一个在兴家立园的道路上负重前行。完整的中国是这两个“村”的融合体,但眼前的“村”里人流如织,如织人流对于远方的那个村却心安理得地无暇旁顾——而且,这个“村”里的多数人,其实来自另一个“村”。

古路不仅仅是一个村,她的背后站着大半个中国——尽管古路有古路的特殊性,古路之路也有其不可复制性。

我决定去古路村了,从中关村出发。

一个多月后,我看见某著名作家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的文学不久会完全转向书写城市,“这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

我不对他坐在书斋里发表的观点加以置喙,但是因为他的判断,我肯定了自己的决定。我即将进入的是一个微渺的村庄,也是一个广大的中国——对此,我深信不疑。

我相信你——我亲爱的读者——也会相信的。从现在开始,我把我的眼睛借给你,耳朵借给你,把我的两只脚借给你,整个人都借给你。让我带你去古路——或者,成为你去往古路的替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