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大事记(13)

书名:奠基:苏联援华156项工程始末作者名:陈夕本章字数:2573更新时间:2024-05-27 17:26:27

4月19日 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成立编制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八人工作小组的决定,陈云任组长。决定指出工作小组的任务是:进一步研究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的工业发展速度,苏联援助的141个建设项目,投资比例,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程度及稳定市场等问题。

4月22日 陈云主持召开编制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工作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对五年计划纲要编制过程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作了说明,主要是:与苏联的计划相比,我国的计划间接部分很大,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都是间接计划,这可能影响计划的可靠程度。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一是苏联援建的141个项目和限额以上的598个项目,二是工业发展速度,三是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四是市场的稳定。这四个方面也是将来检查五年计划落实情况的主要内容。

4月29日 兰州炼油厂开工建设,1959年6月该厂建成投产。

5月1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庆祝“五一”,争取全面完成国家的计划》。社论号召全国的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员们,必须高度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开展技术革新运动,使劳动竞赛和科学技术相联系,并把它推向更高的阶段。这是实现国家计划的重要保证,也是生产技术上的重大变革。我国目前技术革新的技术基础和运动的广阔程度,还远不及苏联的斯达哈诺夫运动,但是,全国著名的生产革新者张明山、王崇伦、唐立言、黄荣昌、刘祖威、朱顺馀、傅景文等的经验,也充分说明了技术革新的重大意义。张明山改造旧有设备,减少劳动力44.4,提高生产率22.5;王崇伦改进工具,提高工作效率6至7倍,一年完成四年多的工作量。如果全国工人都能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我国现有企业的生产面貌将发生空前巨大的变化,国家的建设计划将更有保证地加速实现。

5月3日 陈云主持召开编制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工作小组第二次会议。陈云在发言中指出:中国还很穷,计划搞到现在这样的建设规模已经不得了了,不可能再增加建设投资。我们要避免冒险主义,当然,也要防止有钱不用的保守主义。

5月6日 陈云主持召开编制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工作小组第三次会议。会议着重研究了计划中的重大问题和纲要草案如何修改。陈云指出:农业增产靠大规模开荒和兴修水利,现在都不具备条件,而且投资多,时间长。剩下的办法只有搞合作化。只要工业建设的292亿元投资计划不被超过很多,财政就没有大问题。熬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就有了稳固基础。

5月12日 李富春在第二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作《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的报告》,论述了141项工程对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作用。这141个建设项目全部建成需要140亿元投资,建成以后将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5月28日 中共中央转发华北局《关于在国营厂矿企业中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决定》。中央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全国各国营厂矿实行厂长负责制。

6月10日—28日 建筑工程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性的城市建设会议。会议明确了:城市建设必须贯彻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采取与工业建设相适应的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方针。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城市建设应把力量集中在141项工程所在地的重点工业城市,以保证这些重要工业建设与生产的主要工程项目。

6月29日—7月1日 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讨论了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问题。29日、30日,陈云就计划编制情况向会议作了汇报。其中在对五年计划执行情况的估计中谈道:五年中,工业生产速度的增长主要靠原有工厂和自己设计的工厂,这些企业增加的产值约占全部增加产值的75;新建和改建的工厂增加的产值仅占25。工业基本建设方面,在141项工程的建设全面铺开后,全国支持的力量会更加分散;而在“一五”后两年基本建设大规模铺开,会遇到更多困难。因此,有些项目要推迟。轻工业目前主要问题是缺少原料。五年计划中规定的轻重工业投资1∶7.3的比例,仍维持不变。重工业内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防工业突出,石油工业落后,煤、电紧张。这种状况目前无法改变。

7月26日 南昌教练机制造厂制造的首架国产飞机试飞成功。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赵尔陆参加剪彩。试飞员为24岁的段祥录和刁家平。8月1日,毛泽东兴奋地签发了给全体职工的嘉勉电。

8月3日 中共中央批准国家计委于4月份提出的《关于1953年度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的基本情况及1954年度国民经济计划中的几个问题向中央的报告》和《1954年度国民经济计划提要》。其中指出:基本建设以141项工程的建设和准备工作为中心,更有效地集中地使用资金。基本建设投资76.2亿元,占56.6;农林水利投资5.9亿元,占7.8;交通运输邮电部门投资15.2亿元,占20。12月26日,中共中央同意国家计委根据上述精神和各地区、各部门对1954年国民经济计划作出的修改。其中包括:基本建设投资由76.2亿元增加为78.3亿元,限额以上项目由418个增加为437个。

8月5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节约物资,克服浪费》。社论指出,节约是领导社会主义经济的最重要原则之一。实行严格的节约,对于扩大资金积累、加速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有着决定作用。社论指出,目前在我们国家中,节约并没有成为一切部门所严格遵循的管理经济的原则。许多技术上管理上的先进节约经验,没有被系统地总结和推广;物资技术供应工作,就全国范围来看,仍然是一个极为薄弱的环节。一方面经常出现供应脱节的现象,使某些生产单位的设备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材料、设备的积压和浪费现象又极其严重。根据中央一些部门的统计,1953年基本建设中积压的建筑材料占全年材料预算的30以上;不少部门的生产储备大大超过正常的储备量。东北地区1953年的统计,只中央各部所属企业和基本建设单位的呆滞物资,经过东北地区大力组织调剂之后,到年底仍有三亿多元。这都是由于缺乏严格的计划管理,计划不周,盲目备料的结果。这种情况,不仅妨碍了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使大量的资材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而且使许多物资因积存日久、保管不善,逐渐腐蚀变质,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物资使用上的浪费也是严重的。许多厂矿和建筑工地往往是凭生产、施工部门随便要材料,要多少就给多少,至于该用不该用、实际用了多少,就不进行监督和检查。社论最后指出,各企业生产部门和基本建设单位,应经常地检查材料管理和材料使用情况,动员职工群众揭发官僚主义、本位主义,向浪费国家资财的现象进行不懈的斗争。同时,还应制定奖励办法,对节约物资有显著成绩者,给以必要的奖励。

8月11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贯彻重点建设城市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