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发电厂创建经过(1)
书名:奠基:苏联援华156项工程始末作者名:陈夕本章字数:2327更新时间:2024-05-27 17:26:14
朱远明
1956年5月至1959年9月,我在株洲发电厂任党委书记。回忆起在电厂工作生活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我感慨万端,难以忘怀。
那是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年代,饱经战争创伤的新中国刚刚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致力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并制订出了宏伟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期间,湘中地区工业发展很快,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电力必须先行。因此,早在1952年,中央就决定在湘中地区建造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火力发电厂,并成立了湘中新厂筹建处。我虽然没有参加最初的筹建工作,也没有参加具体的选址工作,但对这些情况比较了解,并亲身经历了一、二期工程建设。往事虽已过去多年,但在我的记忆中,仍历历在目,犹似昨天。
一、艰难的筹建工作
1952年2月,中南燃管局根据中央燃料工业部关于在湘中地区选择一个能够承建一座相当规模的火力发电厂的指示精神,成立了湘中新厂筹建处,派出技术人员会同湘中电业局进行勘察选址工作。当时初步拟定厂址可选在湘潭的昭山、下摄司上游1公里处、株洲的白石港和四眼塘4个地方。由于新厂规模较大,需要的占地面积也相当多,而昭山平地少,水的条件不理想,四眼塘地方也小,不够用,所以,勘察组只选取白石港和下摄司两处作经济比较,初步认为白石港较为合适。1952年10月因国外机组分配计划变更,湘中新厂建设计划推迟。同年12月,湘中电业局重新组织选厂委员会,对上述厂址复勘研究,认为还是白石港较为合适,并将意见提交中燃部。中燃部认为:白石港地形高低不平,土石方工程大,花钱花时太多,希望能再找一个更好的地方来。1953年6月上旬,中燃部燃设处字第3430文件指示重新选择厂址。6月下旬,电业设计局程本生、张朗竹两同志组成工作组,会同湘中局基建科长王云以及特约部尔顺、齐姆良斯基两位苏联专家来指导,一同再寻找新厂厂址。根据当时电力负荷资料以及将来发展情况,选择厂址的位置拟在长沙以南、株洲以北、湘潭以东、沿湘江及其支流的邻近铁路地带为宜。1953年6月28日,复勘组沿江上溯查勘,经过为期7天的勘察,根据勘察所掌握的情况,对选定中的白石港与下摄司作了建厂费用、发电成本、负荷分配、线路输出、城市卫生、铁路运输等情况的比较。复勘小组认为,将4800千瓦的发电厂建在白石港较建在下摄司优越。1953年底,新一厂的厂址就这样确定在白石港。后因机组计划没落实,四川的两台1200千瓦机组又不肯分一台给湖南,所以,新一厂被迫停止筹建。
由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速度异常迅猛,1954年1月,湘中新厂的筹备工作又重新开始,最初定名为“湘中电业局株洲新厂筹建处”,不久,改名为“湘中新二厂”,最后定名为“湘中电业局株洲发电厂筹建处”。湖南省委任命王俊臣、李越之、冯景平、李子才、刘健五人组成筹建处党委会,王俊臣任党委书记,李越之任筹建处主任,冯景平任副主任。当时,我在湘潭发电厂任厂长和总支书记。1956年5月10日,长沙电业局党组任命我为株洲发电厂筹建处党委书记兼主任职务。当时的筹建条件相当艰苦,我未到任之前,筹建处设在长沙,过的是游击生活:1954年1月,临时在六铺街基建科办公室办公;2月上旬,搬到大椿桥紧靠铁路边的原长沙线路工区营业所旧址集中办公,工作人员在长沙电厂食堂搭餐;4月,搬到坡子街口原长沙线路工区营业所新址后楼办公;同年9月,又搬到下六铺街办公;直到1955年2月,筹建处在株洲市建设南路修建的招待所新房落成,才全部搬迁到株洲新址楼下办公。同时,在现在的邮电大楼南侧修建四栋简易平房作家属宿舍。我刚来筹建处的时候,住的就是土筑平房。
1955年2月27日,燃料工业部电管局设计管理局局长逯玉昆陪同苏联专家组组长克林果夫等7人风尘仆仆地来株洲进行选厂工作。具体由逯玉昆局长、湘中电业局杨子云副局长、筹建处成员李子才及中南电管局基建处长李芳4人负责,参加人员除设计管理局北京分局随行工作人员20余人,另有湖南省基建办公室刘主任、省城市规划委员会修工程师、广州铁路管理局设计处杨工程师、省水利厅胡工程师及武汉电业设计局、湖南省工业厅、省交通厅航运局等单位的代表、株洲市和湘潭市的党政负责人等。选厂工作是根据苏联专家提出的活动程序进行的,为期一周,自始至终得到了中共株洲市委、市政府的支持。选厂过程中,苏联专家组组长克林果夫对选定火力发电厂厂址提出下列意见:一是尽量靠近负荷中心,发电厂供电以35千伏较为经济,如离负荷中心太远,线路损耗增大,采用110千伏供电也不经济。二是保证发电厂冷却水的可靠性。凝汽式电厂用水以采取一次性循环为好,任何时刻均有足够水量。三是尽可能靠近煤源。一个区域性电厂要能燃用劣质煤,离煤源太远,运输干线势必很长,投资大、运输不便。克林果夫还从选厂地理位置上提出9点具体要求:1.地势要高出最高洪水位,保证厂址在任何洪水情况下无被淹没的危险;2.具备一定的扩建条件,能满足地区用电的发展;3.铁路接岔方便;4.有较好的地质水文条件;5.排灰方便;6.地势平坦;7.靠近水源,取水方便;8.出线方便;9.尽可能靠近市区,利用某些市区建设,便利职工生活。本着克林果夫提出的这些原则和要求,在选址过程中,选址人员翻山越岭、乘风摆渡,对株洲市范围内的樟树坡、茶园里、铜塘湾、喻家垅,湘潭市范围内的滴水埠、解放村等地实地勘察,获得大量的一手资料,于1955年3月5日在株洲市人民政府会议室内召开选厂工作会议。逯玉昆局长主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共株洲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株洲硬质合金厂、株洲洗煤厂、株洲机车车辆修理工厂、株洲市卫生防疫站等单位的代表。会上,对初步选择的6个厂址作反复比较和论证,一致认为茶园里建厂优势较大,最后,他们确定:将株洲工业的心脏——株洲发电厂建设在株洲市白石港小河以北的茶园里,也就是现在的株洲电厂所在地。从此,株洲发电厂步入紧张的基建施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