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建一座汽车厂(2)
书名:奠基:苏联援华156项工程始末作者名:陈夕本章字数:1748更新时间:2024-05-27 17:26:09
会后,根据胡亮同志去东北预选厂址的结果,汽车筹备组与专家们研究,初步决定以长春为主要目标。春节前,我陪同专家去长春,市里由建设局局长宋均出面与我们联系。当时长春市的战争破坏尚未恢复,全市只有两辆吉普,全部提供给我们使用。我们看了铁路西边,发现地势很好,空旷,有几十万平方米的破损的楼房,道路、上下水、供电条件都好,只是当时有一个军事仓库占据了大片面积,名称叫“饮河部队”。专家们看了回来,晚上在地图上摆了两个方案,第二天又去看过,认为可以定下一个,很满意。原来胡亮同志选过的市南一片空地上的另一厂址就不看了。我与宋均同志谈定,于1951年2月22日交换了协议,就和专家回京。
厂址一定下来,马上联系请“饮河部队”搬家,并组织力量进行测量和地质勘探。派遣了胡云方等一批同志作为先遣队伍去长春主持工作。按照专家提出的要求,着手收集各种设计资料。专家们于初夏才回莫斯科去制作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于1952年1月23日送到北京。留学苏联的陈祖涛同志同时回国。江泽民同志也在这时来筹备组工作。经过翻译、研究、审查,中财委于3月25日批准初步设计,并同意重工业部的意见:技术设计不再送北京批准,而由重工业部派代表去莫斯科,在驻苏联大使馆领导下办理此事。对于轮胎、滚珠轴承等配套厂,对于重工业部拟向苏联提出的事项,也都作了原则决定。
初步设计批准后,现场的建设准备工作和苏方的设计工作迅速开展。郭力同志去了长春,我和李刚、陈祖涛、潘承烈四人组成驻莫斯科订货代表小组,办理设计联络、设备分交、聘请专家、派送实习人员等事宜。重工业部给工厂起名为第一汽车制造厂,代号为652厂。
中央调来两万多人的施工队伍,包括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安装公司、建筑五师和强大的施工机械队。宿舍的设计按苏联设计的统一规划由上海华东设计院承担。经过一年的准备,现场施工于1953年7月15日开始。
关于建厂进度,苏联设计专家组在审批初步设计时没有提出具体意见。重工业部的意见是四年建成,但觉得没有把握。我去苏联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与苏方协商一个共同的进度。当我与苏联汽车工业部对外联络司司长古谢夫谈此事时,他表示,苏联最高领导人十分重视援建中国汽车厂一事,重大问题都亲自过问,他们的工作是按三年建成安排的。他希望我们集中力量建设这个厂,把时间安排得与他们一致,并建议重工业部原考虑的在北京建汽车装配厂的事应予放弃。这件事关系重大,请示重工业部后,接到指示,等周总理率领的政府代表团到莫斯科后,请代表团指示处理。
代表团到后,李富春同志听取了我的汇报,指定由宋劭文同志与苏方会谈。会谈后,代表团致电中央,建议接受苏方意见。1月份,我携带苏方建议的总进度表回国报告。根据代表团的建议和重工业部的报告,中央作出三年建成一汽的决定。这一决定开创了全国支援一汽建设的热火朝天的局面,大大地加快了工作速度。在此之前不久,饶斌同志从东北局调来一汽任厂长。他的到来也是促进一汽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到1953年7月,在莫斯科办理的事已经大部就绪,而现场工作亟待展开,我于是回国,留下李刚同志继续工作。我的工作关系转到长春,把家搬去。由于长沈间铁路水害,耽搁了几天,我没有赶上7月15日的开工典礼。
从1953年7月15日破土动工,到1956年7月15日总装线上出第一批解放牌汽车,为期整整三年,如期完成中央下达的任务。这三年中,在长春的西南部汽车厂区内,不但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工作,而且进行了细致复杂的生产准备工作。这就使新建成的工厂能迅速投入生产,充分地发挥出国家投资的效益。这两项工作当时都是新事物,完成得这样好,应当归功于中央和各级领导决策的正确,也是现场几万名干部群众忘我劳动的成果。
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组成了各车间、处、室;对设计文件进行了翻译、学习、应用;作为甲方代表注视着每天都在变化的工地;验收每一台装好的设备;抓毛坯、工装、技术文件各方面的进度;等到新车间一建成,就调整、试车、出产品;每天早晨上班前还学习一小时。极大的工作热情浸透了汽车厂的每一寸土地。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创建时期的峥嵘岁月。
到1956年7月15日止,中国用引进技术和设备的办法,从无到有,成功地建设起自己的汽车工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做法是完全正确的。当时给我们技术支援的,是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人民。对此,我们是永志不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