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一汽筹建前期的驻莫斯科工作小组(4)
书名:奠基:苏联援华156项工程始末作者名:陈夕本章字数:1351更新时间:2024-05-27 17:26:07
专家和实习生姗姗来迟
苏方派送专家的问题在工厂建设开工后也一度紧张。虽然合同早已签署,并在1953年7月底我们送走了希格乔夫总专家到一汽,解决了不少问题,但对建筑上出现的问题也很难解决,如冬季表皮土是否应该铲去;土壤荷载力太低,基础是否应加固;铁路支线是否应增加等问题。厂方只好来电话要我们转向设计院咨询。后来苏方临时请在鞍钢的苏联专家到长春支援,直到12月底才正式派去两名建筑专家到一汽工地工作。
苏方对我方选送实习生的问题非常重视,曾多次催问我们。孟少农同志在苏时就和我们经常盘算实习岗位如何配置问题。7月回国后他又多次在人选上仔细推敲,亲自动员介绍苏联和斯大林汽车厂情况。希格乔夫专家在离苏前和我谈了话,他特别关心我们实习人员的技术素质问题,并嘱咐我们“要尽快派出,不然实习生回国后就赶不上设备调试和生产准备了”。按1952年底备忘录规定,我方应派送250名实习生赴苏。苏方多次催促签订合同,甚至答应我们不签合同也可以来。我们也频繁向国内转达,并请张闻天大使向国内人事部门反映情况。但是由于当时国内各种政治审查、组织批准等原因,直到1953年9月才授权签订了112176号实习生合同。以后又提出补增至630名,但截至1953年11月才送来47名,与计划相差甚远。
1953年是一汽由筹建转入土建开工的关键一年、开局的一年,是孟少农同志的工作重点由国外转入国内的一年,也是我们小组的工作千头万绪、最为繁忙的一年。一年中处理了由国内中财委、计委发来的公文、电报22份和部、局来往的信件、报告137件。与总交货人代表正式谈判53次,深入地与设计单位和斯大林汽车厂联系工作不计其数。
丰收和结尾的1954年
1954年2月,郭力同志以一汽实习团长的名义带领第二批实习生来到莫斯科,开始他一年的实习总工程师和副厂长岗位的生活。我们向他做了工作汇报。此后他疏通了选送实习生的渠道,做到分批陆续到达,使之走向正轨。随后他又代表我国政府和我们小组成员一起,在苏汽车拖拉机工业部正式签署批准了一汽全部的工厂技术设计。为了加深他对全苏汽车工业的感性认识,我、陈祖涛和潘承烈在三四月间曾陪他和黄一然同志一起到高尔基汽车厂、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莫斯科人汽车厂等处参观考察,受到苏方的热情接待。
1954年,一汽的厂区和住宅区的土建工程已基本完成,只有铸造车间的地下室工程还在收尾。电站首台机组已调试完毕,准备锅炉点火。工具和机修车间已经投入生产,加工出第一批工具。设备陆续到达,车厢、锻造、冲压、发动机、底盘等主要生产车间已开始安装。我们小组的工作重点也逐渐转入配合解决设备发货、催请苏联专家和生产调试中所发现的问题。工作虽然还很紧张,但已走上轨道。我们每旬向国内作一次书面汇报。全年共发送国内130余批次设计资料,很多是外交信使乘火车直送长春的。陈祖涛、潘承烈、窦英伟等几位同志也在年初先后正式转入实习或参加实习团的工作。后来我也抽空到斯大林汽车厂的发动机车间技术科作短暂的学习。
1954年11月,饶斌同志带着一汽一批重要的结尾问题,到莫斯科来做两个月的催办和视察。年底,我奉命将遗留工作交代给一机部的驻苏工作组组长吴述三同志,结束了我在莫斯科的两年生活,回到北京一机部汽车局报到。在局里被提升为工程师,正式调至一汽,分配到发动机车间技术科工作,我立即投入到当时轰轰烈烈的场地“三通一平”、设备安装和相继的生产调试的高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