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一汽筹建前期的驻莫斯科工作小组(1)
书名:奠基:苏联援华156项工程始末作者名:陈夕本章字数:2086更新时间:2024-05-27 17:26:05
李刚
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筹建的前期,为适应中苏双方开展工作,当时的重工业部授权汽车工业筹备组成立驻莫斯科一汽工作小组。它是派往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商务参赞处专门处理有关苏联成套援建一汽项目和相关事宜的外事机构,是当时两国间有关援建项目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重要传递管道和枢纽。它的任务是:保证按照建厂进度和要求,及时地沟通和协调两国间各种设计文件和资料的转达,设备和装备材料的供应,专家和实习生的派遣等。由1952年7月开始至1954年底两年半的时间里,小组先后有五人参加工作。组长是资深专家、教授孟少农同志,也是中方的总订货人代表。组员有当时年富力强、名校毕业的陈祖涛、潘承烈、窦英伟和我四名同志。
我和我们的小组
1948年我从北平清华大学毕业后,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迫害,地下党把我和另两位同学送到河北沧县冀中解放区城市工作部工作。1949年初,天津解放时我随部队作为军代表郭栋材同志的助手接管天津所有机械制造厂。1950年后转业至天津汽车制配厂任技术员和机工部主任。该厂原由日本丰田公司建立,专门生产汽车发动机的各种维修配件。1951年,我们曾用自制的配件造出几台发动机,并装成一辆吉普车,作为国庆节献礼,送给朱德总司令。当时该厂规模和技术力量在全国汽车配件制造业中算是领先的。汽车工业筹备组副组长孟少农同志曾多次来厂考察和派人前来实习。他向我们介绍了美国汽车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相比之下,我们的技术真是十分落后。如成品曲轴的轴颈居然不经过淬火,万能设备加工不能保证产品精度等,根本不具备制造汽车的能力。他透露在苏联的援助下国家正准备建设一个大型汽车厂的消息,令我十分鼓舞。
1952年初,汽车工业筹备组对我发出工作调令,使我喜出望外。到京后,即将上任的一机部汽车局副局长江泽民同志找我谈话,要我学好俄文,准备和俄文翻译窦英伟同志一起到莫斯科商参处协助孟少农同志工作。窦英伟当年23岁,因急需人才,在中国人民大学俄语系提前毕业,被紧急抽调支援汽车工业,参加一汽项目的设计任务书和初步设计的突击翻译工作。他待人热情、诚恳。在他的辅导下,我开始日夜苦读俄文。大约用了半年的时间,我由俄文字母学起,居然已能掌握一般技术词汇和简单的生活用语。同年12月2日,我们俩终于由北京乘火车经满洲里赴苏。在苏联境内,一路上白雪皑皑的原野,一望无垠的西伯利亚森林,茫茫弥漫的贝加尔湖风光和列车上美味的西餐,陪伴我们度过了七昼夜的漫长旅程。12月11日安抵莫斯科。大使馆派人接我们,直奔驻地第三小市民街向孟少农同志和商参处报到。
孟少农同志1941年留学美国,是美国名校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后在福特、斯蒂贝克等汽车厂任工程师,对美国的汽车制造技术了如指掌。1946年他回归报效祖国,任母校清华大学的教授,开“机械制造”等课,曾是我汽车专业毕业论文的导师。当时他传授给我很多有关美国汽车制造厂的新设备和新技术知识。他掌握精湛的汽车设计和制造理论,是我党内一位不可多得的高级技术专家。1948年他到冀中解放区工作。1950年至1951年间他作为副组长,协助郭力同志组建汽车工业筹备组,并参与了苏联援建的一汽项目设计任务书、初步设计和厂址的审批工作。1952年,他的工作重点转移至苏联,当年7月,他以重工业部一汽项目的总订货人代表名义来到莫斯科。1952年底,他又被任命为一汽的副厂长。我们小组的另外两位成员是:即将在莫斯科鲍曼大学毕业的陈祖涛同志,以十几年来长期生活在苏联的经历和熟练的俄语,擅于打通在苏联的人际关系;1950年清华大学毕业的潘承烈同志,工作仔细认真,有文字功底,有志于企业管理。我们师生重逢,又是校友相聚,几个青年人志同道合,相互配合,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商参处是集体的家
中国驻苏大使馆的商务参赞是李强同志。他身兼外贸部副部长,著名的留苏无线电专家,是我们在莫斯科的直接领导。商参处是他的办事机构。我吃、住、办公都在这里,每月还领取生活补贴。那时驻苏大使是张闻天,他和蔼可亲,接近群众,多次听取我们的工作汇报,平时还给我们上党课,和大家一起跳俄罗斯集体舞和交际舞。
在邻近的第一小市民街还驻有来自燃料工业部、冶金部、石油化工部和其他几个机械工业部派来的、苏联第一批45项援建项目的总订货人代表小组,有二三十人,也大多是年轻人。我们集体过组织生活、参加政治学习和社会活动。在援建项目中,鞍钢和一汽的项目最大也最复杂,受到各方面的青睐和重视。我也感到十分自豪和责任的重大。
那时,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沉浸在一片浓郁的中苏友好的政治气氛中。1950年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后,苏联政府和人民真心诚意地帮助我们搞好经济建设。我们也一心一意地向苏联老大哥学习。1953年3月在莫斯科红场圆柱大厅悼念斯大林逝世时,我们中国代表团抬着花圈,排在队伍最前面瞻仰他的遗容,心情十分悲痛。十月革命节安排我们和苏联老百姓一起参加红场的群众游行队伍,共享胜利的欢快。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和布琼尼元帅,还以苏中友好协会的名义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盛大宴会,专门宴请我国驻莫斯科的各界代表。我有幸和他们见面,感到十分荣幸。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宴,见到金碧辉煌的大厅和品尝装在巨型瓷盘中的整只烤乳猪等佳肴,印象特别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