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56项工程研究综述(7)
书名:奠基:苏联援华156项工程始末作者名:陈夕本章字数:1628更新时间:2024-05-27 17:25:51
但由于历史原因,兰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工商业的情况很不发达,急需一批轻工企业、商业服务业的投入。而且,由于外部封锁和国内消费的变化,工商行业一度处于低潮,企业的资金、人员需要寻找新的投资环境。这样才有了上海迁兰企业。祁宁宁对此进行了研究。
刘星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三次对外经济引进高潮的背景,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国内外形势,这是新中国制定政策和开展对外引进活动的特定依据。然后论述了新中国对外经济引进的理论探索,总结了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对外经济思想和初步实践,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环境的变化,使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改变其原设想的“与全世界做买卖”的对外经济引进思路,而制定了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最后以156项工程的准备、项目确立和实施为核心,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经济引进与建设实践的模式、特点、引进方式,并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经济引进的经验教训,并将其放在今天的平台上予以比较。
邱成岭以包头钢铁基地为案例,从技术引进史角度,对苏联援建中国大型工程项目进行了研究。156项工程之一的包头钢铁基地建设,从选择厂址,勘察地质,搜集设计基础资料,进行设计,供应成套设备,指导施工、安装和生产等方面,都得到了苏联的技术援助。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这项冶金技术的引进是较为成功的。作者在考证有关档案、当事人撰写的回忆录等资料的基础上,侧重描述了与中国工人并肩劳动的苏联专家所发挥的作用,综述了苏联在包头钢铁基地建设中的角色,初步展示了冶金技术向中国转移的过程。
胡瑞涛以“一五”计划期间苏联经济援华行为为着眼点,集中考察了这种援助的背景、形式,并最终认为苏联之所以要向中国提供经济援助,从结构的角度来讲,其原因在于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系统的霸权国,苏联必须维持系统的存在及正常运转,这样才能维持对其有利的系统霸权结构的存在。
李海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史实资料,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引进历程划分为层次分明的五个阶段,并对各阶段进行了成效分析。中国经历了五次阶段分明的技术引进高峰期,尤其是1949年以后的技术引进对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引进的技术为中国开创工业领域、巩固国防、推进产业升级和进行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中国的技术创新也正是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前提下才得以实现的。
周萍对20世纪50年代初期学习苏联的缘起、过程及后果等情况作了较为深入的考察。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缔结,标志着两国建立了同盟关系,也拉开了中国向苏联学习的序幕。中国学习苏联的途径主要包括:广泛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先进经验,大规模、全方位地聘请苏联顾问和专家,大量派遣各类人员赴苏进行学习和考察等。
周明长认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不仅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而且为工业化空间载体的工业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动力支持,既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城市的职能结构、规模结构、类型结构、区域结构,形成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城市职能的经济化、大中城市规模的迅速膨胀、多类型工业城市的勃兴、城市空间分布日益均衡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的计划化成为“一五”时期重点工业项目布点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八、小结
从上述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学者们运用史料对156项工程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实施情况、地区布局、行业分布、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经验与教训等内容都进行了研究,共同的看法是:充分肯定了156项工程对中国工业化进程所起到的基础性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经由苏联援华出台的156项工程如同助长器,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雏形由此被注入了苏式基因。一些年轻学者试图从一些新角度推进对该问题的研究。但这样的成果还较少,并且有待于深入。近年来,一些以中国档案为代表的新史料不断地被发掘,同时,苏联档案的解密也越来越多,这些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共和国经济发展已经有70年的历史,立足时代回眸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历程可能也会有新的视点。总之,关于156项工程的研究还有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