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56项工程研究综述(3)
书名:奠基:苏联援华156项工程始末作者名:陈夕本章字数:2786更新时间:2024-05-27 17:25:48
王芮思指出,“一五”时期,西安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在此期间,西安工业的兴起奠定了西安作为新兴工业城市的基础,带动了西安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西安工业的兴起和建设又对“一五”时期西安经济发展的方向有着引导和规范作用。
刘公直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到洛阳早期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时,总免不了要提到156项工程,156项工程单位更是以此为自豪。的确,这是一段值得怀念的历史。然而,什么是156项工程?156项工程中洛阳有哪几项?如何正确评价156项工程?对这样的一些问题,人们并不完全了解,在认识上也有某些偏颇。刘公直试图就这样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丁一平认为,“一拖”落户洛阳,起到了“磁场”和“增长极”的作用,使得相关产业聚集和科研院所汇集,带动了中小工商企业的发展,确立了“洛阳新兴重工业基地”的城市定位。
李新生、吴志平指出,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奠定了株洲工业化进程的基础,包括:初步建立起重型化工业结构与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促进株洲工业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及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加快株洲市技术进步的步伐,加速株洲的城市化进程。
施亚利探讨了“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对武汉工业建设的影响。“一五”时期,国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并把许多重点项目安排在武汉,大大促进了武汉工业建设。武汉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三: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有较好的基础,政府重视并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建设,工业管理体制同多种经济成分和工业生产水平基本适应。武汉发挥了计划和市场的作用,但重工业发展较快,轻工业适度发展,农业发展滞后。周瑾认为,由于历史的、地理的、经济的因素,武汉依靠国家政策资金的投入,在“一五”期间形成了重工业化结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落后面貌得以大幅度改善。
唐日梅等指出,156个重点工程中安排在东北地区的有58项,占全国重点项目的37,其中在辽宁建设的有24项,这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秋生、胡玉芬回顾了156项工程在黑龙江的发展情况。
徐亚娟、于占坤回顾了齐齐哈尔进行156项工程建设的历史,并指出“一五”计划时期,在齐齐哈尔的三项重点工程建设中,中共齐齐哈尔市委领导全市人民为三项重点工程建设服务,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促进了齐齐哈尔的发展,使齐齐哈尔一跃成为国家经济、国防建设的重工业基地。
兴安选煤厂亦为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1952年8月,由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煤矿管理局局长孙然签署计划任务书,委托苏联列宁格勒煤矿设计院设计。1953年6月26日,完成初步设计,并在莫斯科制定设计审核议定书。1954年完成技术设计。1957年8月15日开工,由鹤岗矿务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至1960年2月18日投产,历时2年零6个月。这是当时全国八大选煤厂之一,也是新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动力煤选煤厂。
董志凯专文阐述了156项工程中的装备工业的发展。她指出,中国在“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制造为主的重工业,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以求得巩固国防,建立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其中,装备工业是一个重要部分。
蒋洪巽、周国华考证了156项中属于煤炭工业的25个项目的形成过程及在执行中的变化情况,指出最终实际建成投产的有17个项目,这些项目对中国煤炭工业建设起到了良好作用。
机械工业技术引进是中国技术引进的主体和缩影。王章豹回顾了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引进的四个发展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就与156项工程相关。20世纪50年代主要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大量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建设了一批机械工业基地,奠定了中国机械工业与机械科技发展的基础。
高立宏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对中国机械工业的基础建设给予强有力支持的历史,通过援华156项工程,帮助中国建设了21个机械制造骨干企业。从工厂设计、工艺设计、设备安装调试,到工厂领导班子出境培训实习和苏联专家来华现场指导,采取“一条龙”援助方式。这21个项目包括机床制造、仪器仪表、农机拖拉机、电力设备和石油化工机械等,使中国机械工业初步形成了体系。
孙烈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重型机械制造业随之成为发展迅速的新兴产业。一系列举措促使重型机械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修配、仿制、自主研发重大产品的三个阶段。
潘正祥指出,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华提供了大规模的军事援助。“一五”计划期间,为帮助中国制造飞机,在苏联对华援建的名为156项工程、实际进行施工的150项中,有12个航空工业企业和2个航天工业企业。
徐行指出,“一五”时期中国集中进行的大规模能源工业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煤炭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支援了其他工业的建设;一批电力企业建成投产,大大增加了发电量;经过大规模勘探开发,原油产量大幅提高。
三、从中苏关系和技术引进角度看156项工程
李德彬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引进技术设备的历程,总结了引进技术设备的经验。他认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从苏联、东欧引进技术设备的历史作用,不应因为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很大的困难而全部否定。历史事实说明,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20世纪50年代引进的技术设备起着一定的作用。第一,奠定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第二,提高中国工业技术水平,加速中国工业的发展速度。第三,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第四,建立了相当数量的国防工业。20世纪50年代中国引进技术设备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汲取的教训。首先,有的同志对苏联的东西过于深信。从深信不疑发展到迷信,结果必然会不加分析地生搬硬套,甚至把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已经暴露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搬到中国来。更加严重的是束缚了我们的思想,不是面向全世界,更不敢去了解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其次,与苏联的经济关系过于紧密。
陈东林运用史料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前对外经济引进所经历的三次较大规模的高潮,第一次高潮便是20世纪50年代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他指出:通过156项工程引进,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第一,成套苏联项目的引进,为中国建立了一大批骨干企业和设施;第二,在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也引进了设计和工艺等新技术;第三,1949—1960年苏联先后派来专家达18000多人,其中1954—1958年的156项工程主要建设时期占60以上,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这成为中国几十年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次引进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过于强调把引进重点放在建设施工和投产上,一度有盲目学习苏联、忽视本国制造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倾向,淡化了本国持续开发的力量培育;有些引进设计项目因脱离中国国情而没有成功;引进专业分工过细。从引进方式来说,这种依靠苏联支持的大规模引进,是非正常状态的,必然要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动荡,并没有使我们得到正常的国际贸易经验和接轨格局。因此,在1960年初苏联突然终止援助时,有些措手不及,许多引进建设项目下马。中国不得不重新探索自己的对外贸易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