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156项工程建设历史概述(6)

156项工程建设历史概述(6)

书名:奠基:苏联援华156项工程始末作者名:陈夕本章字数:2561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6

(六)建筑业与建筑施工

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国营建筑职工的数量迅速发展,平均以每年19.7的速度递增,至“一五”末期,全国国营建筑职工达到244.6万人,比1952年增加1.5倍,占全国各行各业国营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人数的10。

156项重点工程在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和其他相关地区的陆续开工,使中国工业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了。最早是鞍山钢铁联合企业的改建、扩建工程,接着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于1953年开工,以后在富拉尔基、兰州、洛阳、包头、武汉、太原、西安、沈阳等地,以较快的速度和较高的质量,胜利地完成了飞机、汽车、拖拉机、坦克、大炮、仪表、新式机床、电工、化工、冶金、电站和重型机械设备制造等各种新型厂矿企业的建设任务。

在此期间,施工技术发展的特点是:1.大型工业厂房机械化施工技术从无到有,有了普遍的发展。2.混凝土预制技术和工厂化程度有了很大发展。 3.掌握了大型地基基础施工技术。4.学会了工业设备安装技术。5.提高了冬季施工技术。

四、项目建设效益

(一)反对浪费和增产节约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9月23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了几年来的建设成就,也指出了许多困难和缺点,并批评了基建中的浪费。他指出:“不少的基本建设工程还没有规定适当的建设标准,而不少城市、机关、学校、企业又常常进行一些不急需的或者过于豪华的建筑,任意耗费国家有限的资金。”他特别举了太原热电站的例子。“这个工程因盲目采购而积压资金144亿余元,因为没有及时向国家申请调拨物资损失25.7亿多元,因为材料使用的浪费损失18亿余元,因为劳动效率过低损失23.5亿多元,因为工地临时建筑标准过高浪费23亿元,而因为工地物资散失和购置家具的浪费所造成的损失还不在内。这种情形在目前的基本建设工程中还远不是少数。”这些批评反映了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浪费往往比其他领域的浪费数额更大。因此,继1953年全国范围的增产节约运动之后,1955年初开始了全国性的反浪费运动。这也是基本建设领域首次大规模的反浪费运动。这次运动既是从国内建设现状出发的,也与学习苏联分不开。特别是有关设计工作的反浪费是与苏联的影响分不开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对苏联建筑界的工作得失做出客观的评价。因此,在反浪费运动取得积极的成果的同时,也酿成了一些消极的后果。

中央发布降低工程造价、厉行全面节约的指示以后,各建设部门都认真地进行了研究,制定了具体措施加以贯彻。根据国家建设委员会建筑企业局对中央11个工业、交通部门和城市建设总局、北京市建筑工程局等所属部分施工单位的了解,大都已取得了初步成绩。

尽管在节约运动中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但是通过大规模开展增产节约运动,这一时期的工业基本建设仍然取得了较快的进展,其中1953— 1957年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3.5,1963—1966年为87.2,均高于1950—1985年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的平均值71.4;1958—1962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受“大跃进”后经济困难的影响,这项指标下降至71.5,仍相当于上述平均值。1953—1965年全国工业各行业新增固定资产903.28亿元,相当于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总值129.86亿元的6.9倍。就部门来看,增长最快的是冶金、电力、煤炭、机械、化学工业;就地区来看,1953—1965年新增固定资产最多的是辽宁、黑龙江、北京、河南、四川。

(二)重要工业部门从无到有与改善了工业布局

围绕156项建设,在1953—1965年间,中国重要工业部门从无到有,工业布局有所改善,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冶金工业主要包括钢铁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两大部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钢铁工业十分薄弱,占全国生产能力一半以上的鞍钢是日伪统治时期建成的,技术装备差,内部各生产环节互不协调。“一五”时期国家集中力量对鞍钢进行了总体改造。五年间,用于鞍钢的大规模改扩建投资达15.5亿元,占同期钢铁工业实际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29.6亿元的52,使鞍钢迅速成为全国钢铁供应的主要基地。1955年鞍钢生产的钢材供应了全国2000多个生产和基本建设单位。“一五”计划期间,鞍钢向国家提供的利润和税收累计超过了同期的建设投资。与此同时,经过几年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几十个方案的分析比较,最后确定在武汉青山和内蒙古包头分别建设武钢和包钢两个大型综合性钢铁基地,并先后于1955年8月、1957年7月开始动工。这两大基地的建设使中国钢铁工业的地区布局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地区推进了一大步。此外,对马鞍山、重庆、太原等地的钢铁企业进行了调整和扩建,迅速提高了它们的生产能力。为了满足国防工业对钢材的特殊需要,在黑龙江新建了齐齐哈尔特殊钢厂,1953年5月动工,1957年10月建成投产。为增加优质钢材的生产能力,改建了本溪钢铁公司、抚顺钢厂、大连钢厂、大冶钢厂等中小企业,开始了海南铁矿、吉林铁合金厂、上海硅钢片厂、锦州铁合金厂钒钛车间等工程的建设。经过五年的建设,钢铁工业新增铁矿开采能力1643.4万吨、炼焦能力329.1万吨、炼铁能力338.6万吨、炼钢能力281.6万吨、轧钢能力158.8万吨。1957年生铁产量达594万吨、钢535万吨、成品钢材415万吨,提前完成了“一五”计划,赢得了钢产量平均年递增32的高速度。旧中国只能生产100多种碳素钢,到1957年,中国生产的钢材品种已达4000余种,钢材的自给率达到了86。过去不能生产的钢轨、无缝钢管、各种大型钢材、薄板和合金钢等,均已开始生产。到1957年底,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已基本建成,并开始了以武汉钢铁公司和包头钢铁公司为中心的华中和华北工业基地的建设;西南、西北地区的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石油工业基地的建设,也在积极地进行。

旧中国的机械工业基本上是一些机械修配工业,数量很小。“一五”计划期间,为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在机械工业方面最为突出。到1957年底,中国有了载重汽车、高炉、平炉、机床设备、汽轮发电设备、拖拉机、精密仪表、石油机械和电讯设备等几十个过去没有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制造系统,并开始试制了一批新产品,从而打下了中国机械制造能力的初步基础,使机械设备的自给能力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左右提高到60以上。机械工业以制造冶金矿山设备、发电设备、运输机械设备、金属切削机床等部门为建设重点,并适当发展电机、电工器材设备、炼油化工设备和农业机械等的制造。投资的部门分配以制造冶金矿山设备、运输设备和大型铸锻件的重型和通用机械部门占的比重最大,约占全部机械工业投资的三分之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