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
书名:帆船、海盗与世界作者名:杜君立本章字数:2279更新时间:2024-05-27 17:32:04
清同治十三年,19岁的同治皇帝在重病中奄奄一息,23岁的日本明治天皇以草创的海军大举侵占台湾。清朝最终以50万两白银赎回了台湾,但清朝藩属琉球却被日本更名为冲绳。
此次惨败直接刺激清廷开始建设海军,清王朝与现代日本展开一场海上军备竞赛。
1875年,日本海军兵临汉城,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围绕朝鲜问题,日本与中国的对立进一步激化。
此前一年,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在给皇帝的奏章中对海洋时代的到来倍感忧虑—
……江海各口,门户洞开,已为我与敌人公共之地。……防无可防矣。……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清光绪三年,美国内战英雄格兰特卸任总统后周游世界来到中国,李鸿章请他斡旋中日冲突。
格兰特后来从日本写信给李鸿章说:“中国大害在一弱字,国家譬如人身,人身一弱则百病来侵,一强则外邪不入。”他建议李鸿章和清政府“仿日本之例而效法西法”“广行通商”“国势必日强盛,各国自不敢侵侮”,否则,“日本以一万劲旅”,可“长驱直捣中国三千洋里”。17年后,格兰特的预言成为现实。
纽卡斯尔是英国东北部一个著名的“煤港”,这里也是世界许多国家海军的摇篮。
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一艘又一艘蒸汽铁甲战舰从阿姆斯特朗公司的船台上滑入大海,从这里驶向拉丁美洲的智利、阿根廷和巴西,驶向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奥匈和土耳其,也驶向远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古老东方国家—中国和日本。
到甲午战争前,大清国一共从海外订购军舰27艘,其中15艘来自纽卡斯尔。北洋水师的“超勇”“扬威”“致远”“靖远”等军舰就诞生在这里。同样,日本海军的“吉野”号战舰也从这里出发驶往日本。当时,距离甲午开战只有一年,距离“致远”号和“靖远”号战舰下水已经六年。
在稍早一段时间,中日之间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长崎事件。
在李鸿章十年如一日的苦心经营下,北洋水师渐成规模。因为装备了当时世界最好的钢铁战舰,仅从军事装备上,清朝暂时超过了日本。光绪十二年,北洋水师访问日本,一些水师官兵醉酒闹事,结果被日本当局扣留,北洋水师要人不果,直接以大炮相威胁,逼迫日方放人。
这一事件让日本人在震惊之余,看到在海军装备上的差距,忍气吞声放了肇事者。此后,举国上下奋发图强,致力于海军建设。日本明治天皇颁发敕令:“立国之务在海防,一日不可缓”,并带头拿出自己的私房钱三十万日元用于购买军舰之用。
鉴于丰臣秀吉之悲剧,日本将制海权视为征服朝鲜乃至中国的重要前提,一场争夺东亚海上霸权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此开始。
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夏历甲午年,公元1894年,日本陆军轻而易举就占领清国藩属朝鲜,俘获了朝鲜国王李熙。
与此同时,日本海军在丰岛击沉清国运兵船“高升”号,另一艘战舰“济远”号挂起日本旗逃回。
从鸦片战争起,农业时代的清朝开始遭遇到工业时代的西方世界从海上发出的威胁。作为一种应对,清朝上下普遍认为,西方世界所依仗不过是“船坚炮利”,于是先以高达八十万两白银的总预算买下了整整一支阿思本舰队,台湾一役败于日本后,再下血本,花费两千多万两白银,用了二十多年时间,打造起一个号称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以为这样就可以制服英法诸夷。
借助西方现代工业体系,清朝水师几乎一夜之间就跨入“蒸汽-钢铁时代”。
仅仅半个世纪前,迎击英国“复仇女神”号战列舰的清军,所装备的不过是一些小帆船和木筏,战术还停留在古老的“火攻”阶段。
从近身火攻到远程射击,从小木筏到巨型蒸汽铁舰,这一大跨越,就连明治维新的日本都赞叹不已。
因为工业基础薄弱,中日两国海军装备基本都是从欧洲购买的最新式蒸汽铁甲战舰,并效仿西方,给这些战舰一一都取名字,如“定远”“镇远”等。不可否认,当时中日都以对方为假想敌。
从中日双方海军军舰总吨位来看,北洋水师为35346吨,日军舰队为40840吨,日方占优。
从佩里登陆到甲午海战,仅仅40年时间,日本已经不是从前那个日本,与清朝传统的水师体制相比,日本联合舰队完全是一支现代意义上的海军。
伏查战舰以铁甲为最,快船次之。北洋现有定远、镇远铁甲二艘,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快船五艘,均系购自外洋,平远快船一艘,造自闽厂。前奏所云战舰,即指此八艘而言。此外,超勇、扬威二船,均系旧式,四镇蚊炮船,仅备守口,威远、康济、敏捷三船,专备教练学生,利运一船,专备转运粮械……历考西洋海军规制,但以船之新旧、炮之大小迟速分强弱,不以人数多寡为较量。自光绪十四年后,并未添购一船,操演虽勤,战舰过少。……北洋海军可用者,只镇远、定远铁甲船二艘,为倭船所不及;然质重行缓,吃水过深,不能入海汊内港;次则济远、经远、来远三船,有水线甲、穹甲,而行驶不速。致远、靖远二船,前定造时,号称一点钟行十八海里。近因行用日久,仅十五、六海里。此外各船,愈旧愈缓。海上交战能否趋避,应以船行之迟速为准:速率快者,胜则易于追逐,败亦便于引避;若迟速悬殊,则利钝立判。
从这些写给清廷的奏章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对战胜日本并无信心,“今日海军力量,以之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尚有余”。
如果说硬件方面差之毫厘的话,在战术训练和协调指挥等软件方面,清军与日军则是差之千里。对清朝上下来说,没有人真正地关心国家兴亡,人们只想捂紧自己的钱袋,或者去中饱私囊。帝国已经庞大到使每个人都无足轻重,因此每个人都与帝国失去关联。
与清廷被动应付相反,日本完全是咄咄逼人的主动进攻,日军大本营明确指示海军:“搜索清军北洋舰队而击破之,以达到控制海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