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
书名:帆船、海盗与世界作者名:杜君立本章字数:2094更新时间:2024-05-27 17:32:03
虽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及荷兰最早发起大航海运动,但最后享受其丰硕成果的却是英国。
大英帝国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球贸易,而不仅仅是工业革命,甚至可以说工业革命本身也是全球贸易的一种结果。曼彻斯特的纺织厂所用的棉花不是来自印度,就是来自美国。
按照西方流行的地理决定论,英国崛起始于它从海岛国家向海洋国家的转型,由此海盗精神与新教伦理结盟,让英国人获得了一种流动意识,即可以像一艘船一样,到达地球任何一个地方。在这种海洋思维中,“地球”变成了“水球”,英伦三岛不再是孤悬大陆边缘的海岛,相反成为横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的世界帝国的中心。
工业革命能够发生在英国,也与航海密不可分。对航海者来说,跨越大洋的海船本身就是具有极高科技含量的工业机器,尤其是将他们的船与农耕民族的房屋相比时。包括指南针和火药的四大发明在中国这样的大陆国家早已出现,但这些科技只有在海洋国家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西方世界与中国大明王朝发生一系列海上摩擦时,正值欧洲的风帆-射击时代从诞生走向成熟。等到鸦片战争时期,面对欧洲的船坚炮利,清朝的科技和军事实力已经难以望其项背。
1788年,一位法国军官在写给法国海军部的信中宣称:“用四艘战舰和几只补给船在吕宋岛供给,就可把中国海军击垮。”受雇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并在中国沿海作过考察的郭士德也在报告中说:“全中国一千只师船,不堪一只西方兵舰一击。”
1793年,英国以马戛尔尼为“大不列颠国王向中国皇帝派出的特命全权大使”,率领由“狮子”号、“印度斯坦”号和“豺狼”号等三艘大型帆船、100多名专家组成的庞大舰队,跨越大西洋和印度洋,访问中国。
这可能是有史以来中国与欧洲的第一次官方和平对话。整个航行共用了九个月时间。
马戛尔尼不同于哥伦布,也不同于郑和,他提出互派外交使节和签订通商条约等要求。“十全皇帝”乾隆以“不可更张定制”为由,便将“英夷”打发走了。所谓“定制”,其实就是郑和的朝贡体系。
马戛尔尼距离郑和时代近400年,距离郑成功时代近150年。此时的中国貌似退出了海洋世界。但实际上,海洋没有真空,官方的退出使海洋成为海盗的乐园。
1683年,清廷以300艘帆船攻下台湾,并从此封锁台湾,禁止外国人和本国人进入。清代虽有广州等几处开放口岸,但从事远洋贸易的无一例外都是西洋商船。禁锢之下,海上非法活动便成为常态。
西方研究者发现,清中期拥有数百上千艘帆船和成千上万的中国海盗,如蔡牵、张保仔、郑一嫂带领的海盗帮,其数量和规模比世界其他地方的海盗都显得更大。
在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海上,生活着著名的“疍家”族群,他们世世代代以船为家,靠海生活。郑一嫂和张保仔都出身疍家。郑一嫂和张保仔领导的海盗有三四万人,千余条船。他们不仅进行海上走私和劫掠,也会开垦无人岛屿,发展农业。
明清两代的海洋观都以陆地为根基,将海平面以外肉眼看不到的地方视为化外之地。但海盗总归还是需要栖身之地,大陆不够安全,远离大陆的海岛就如同山寨一样,成为海盗的根据地。但凡岛屿较多的海域,如温州、台州、厦门、香港等,往往也是海盗出没之地。
当时,海盗船远比清军水师所用战船高大,船上装的都是几千斤的大炮,一颗炮弹有十三四斤重,而清军炮弹只有一两斤重。
沿海地区常常遭受海盗侵袭,清军也屡屡对海盗进行围剿,但无论作战装备还是士气,清军只能甘拜下风。不得已的情况下,最后祭起招安大旗。张保仔投降后被清廷封为“千总”,正六品,后来因为帮助清军围剿海盗有功,十年内从千总升为都司,再升为副将,从二品。郑一嫂也成为诰命夫人。
正如明代的倭寇,海盗仍是海禁的产物。
清初海禁极其严厉,到康熙年间,曾经一度取消海禁,“许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沿海民人用五百石以上船只出洋贸易”,但仍然有“不得超过双桅,梁头不得超一丈八尺”的严格限制。当时苏州每年制造的海船超过1000艘,但这些海船大多都卖给外国商人。
清朝的海禁政策使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陷于停滞,更不用说战舰水平早已经远远落后于工业革命后的西方世界。
时人赵翼曾将西洋船与中国船进行过一番对比:
西洋船之长深广,见余所咏番舶诗,而其帆尤 异。桅竿高数十丈,大十余抱,一桅之费数千金。船 三桅,中桅其最大者也。中国之帆上下同阔,西洋帆 则上阔下窄,如折扇展开之状,远而望之几如垂天 之云,盖阔处几及百丈云。中国之帆曳而上只一大 着力,其旁每幅一小 ,不过揽之使受风而已。西洋 帆则每 皆着力,一帆无虑千百 ,纷如乱麻,番人 一一有绪,略不紊。又能以逆风作顺风,以前两帆开 门,使风自前入触于后帆,则风折而前,转为顺风 矣,其奇巧非可意测也。红毛番舶,每一船有数十帆, 更能使横风、逆风皆作顺风云。
乾隆年间制定的战船标准一直维持到鸦片战争后,“为了保持水师战船对民船的某种优势,清朝又反过来规定民船的大小尺寸,限定民船出海时火器、粮食、淡水的携带数量。这么一个循环,严重滞碍了中国的造船业、航海业的进步。……中英舰船水平的悬殊差距,使得清军在鸦片战争中根本不敢以水师出海迎战英军舰队,迫使清军放弃海上交锋而专注于陆地。这种由装备而限定的战略决策,实际使清军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英军凭借其强大海军,横行于中国海面,决定了战役战斗的时间、地点、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