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时代的日本
书名:帆船、海盗与世界作者名:杜君立本章字数:1860更新时间:2024-05-27 17:32:00
如果从地理上将亚洲与欧洲进行比较,中国就如同法国,而日本则与大不列颠极其类似。
房龙把英国的地理位置比作蜘蛛网中的蜘蛛,因为从那儿到地球上任何其他地方的距离几乎都相等。与蜘蛛网不同的是,它周围的海域可以确保它不易受外敌的侵扰。英吉利海峡的宽度仅21海里,但隔绝日本与亚欧大陆的海面宽度达115海里。日本在地理上的孤立地位,使它在现代以前一直处于与亚洲大陆的政治隔绝状态,其程度远远超过了大不列颠与欧洲大陆的政治隔绝状态。
中国的面积当然比法国大得多,几乎相当于整个欧洲。李鸿章称日本为“蕞尔小国”,其实日本的面积要比英国大很多。但是国家的大小,不能简单地以面积大小论。
在世界史上,英国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西方国家,而日本也成为最早实现工业化的东方国家,而且这两个分别位于亚欧大陆两端的岛国,都以和平的君主立宪方式实现了现代民主。这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个令人拍案惊奇的巧合。
如果说英国是欧洲的例外,那么日本也是亚洲的例外。自从大洪水之后,日本就孤绝于亚欧大陆的主流世界。
大约一万年前,日本列岛从亚欧大陆完全分离出来,冰河期结束后,冰层融化,海平面上升,其结果形成了日本海,于是形成了今天的日本列岛。公元前3世纪左右,在中国正是秦始皇统一国家的时期,大概是长江流域哪个小国的遗民逃亡到日本列岛,带来了水稻农业。
直到6世纪左右引进汉字,日本才结束没有文字的史前时代。
古时候,对大陆型的中国来说,日本始终是遥不可及的,但对朝鲜来说,日本则近在咫尺。在历史上,日本与中国发生过多次战争,几乎每一次都与朝鲜有关。最早的一次是唐朝的白江口海战。
唐朝高宗总章元年,唐军攻入平壤,高句丽灭亡。在此之前,隋唐两代与高句丽进行了很多年的战争,付出了极大代价,甚至隋朝因此而加速了灭亡。究其原因,高句丽作为农业帝国,有极其发达的城池防守体系,再加上严寒气候,让隋唐军队劳师远征,困于坚城之下,难以作为。后来唐军发挥海军优势,才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因为高句丽几乎没有水军。
百济位于高句丽的南方,唐军越海攻百济,形成对高句丽南北夹击的态势。百济也无水军,只得向日本求援。
高宗龙朔三年,唐军在白江口与前来支援百济的日本海军发生了战争。
当时率领唐军的是名将刘仁轨。日军人数和船只数量都比唐军大得多,但唐军的武器装备、战船技术和作战水平明显比日军强太多,以致于唐军只用火箭一通狂射,就把日军打得一败涂地。
《旧唐书·刘仁轨传》的相关记载只有寥寥数笔:“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
白江口之战和怛罗斯战役一样,对唐朝而言根本不值一提,但对于日本,它的历史意义却非常重大。
中国古语说,见贤思齐,知耻而后勇。战争失败,引发了日本历史上持续很长时间的“唐化”运动。当时日本还停留在原始的飞鸟时代,由此借用汉语,进入文字时代。后来的数百年间,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不仅学习中国的诗词歌赋和佛教,还引进了全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甚至连服装、建筑和地名都照搬不误,京都就完全仿照长安修建。
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是如此巨大,直到千年后的明朝,日本还称中国为“大唐”。实际上,“日本”这个名字也是那一时期出现的,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而这无疑也是来自中国的视角,因为日本在中国的东边。
蒙古人在统一中国后,曾经发起了一场颇具规模的征服日本的战争,但最后损兵折将,倒是给日本留下了“神风”的英雄传说。
在风帆时代之前,或者说在 16世纪欧洲人来到时,日本基本属于亚洲大陆的一个边缘文明区。海洋构成的天堑,既阻止了来自大陆异族对日本的征服,也使日本文明与大陆文明产生了极大的疏离和差异。在中国生活过很多年的马可·波罗,竟然以为日本人是白种人,并且离中国非常远,“拥有不计其数的黄金”。
虽然日本对亚欧大陆来说无足轻重,但大陆对日本则不可或缺。对孤悬的日本来说,船运或者说海运几乎就是他们连接文明和世界的脐带。
从早期的遣唐使开始,到了15世纪前后,日本海船的运载量已经达到了千石左右。16世纪中叶,持有幕府“朱印状”的日本商人有百名以上,其船达300 余艘。一艘海船平均载重是300 吨左右,而最大的已经达到了800 吨。
明嘉靖三十八年,活跃于中日之间的海盗汪直被明朝设计诛杀,日本也被逐出中华帝国的朝贡体系。此后的万历年间,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随着国际海盗势力在西太平洋崛起,明朝的海禁政策趋于严厉,这进一步激发了走私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倭寇”现象。明朝皇帝遂停止了一切与日本有关的贸易活动。
虽然时断时续,时松时紧,但总体上来说,中国与日本之间紧张的贸易关系一直延续到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