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帝国的宝船

书名:帆船、海盗与世界作者名:杜君立本章字数:2311更新时间:2024-05-27 17:31:39

据《明史》记载,郑和的宝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曾跟随郑和一同航海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中说:“宝舡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按明代营造尺折算成现代计量单位,宝船长约136米,宽约56米,比一个足球场还大;装备有16至20橹,排水量超过8000吨,甚至极有可能是世界上第一艘万吨巨轮。

郑和船队作为泱泱大国的流动展示中心,每次编队航行都超过二百六十余艘,其中大型宝船就有六十余艘。整个船队除了作为主力舰的宝船之外,还包括马船、粮船、坐船、战船以及水船等补给辅助船。这种强大的补给储备,可以使船队在海上航行一年也不用登陆。

以此推测,即使把当时欧洲所有的大型船只加起来,也赶不上郑和船队的规模与远洋航海能力。

此外,总共27000人的庞大船队,包括官校、旗军、勇士、通事、买办、书手等各种职业者,仅医生就有180名。

当然,郑和的船队绝不是一支普通的商船组团,说它是军舰编队似乎更贴切。所有宝船都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装备。

毫无疑问,这是一支真正的无敌舰队。

永乐三年7月11日,郑和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刘家港集结后,沿海南下,在福建长乐太平港暂时停泊,等候太平洋的西北季风。11月,季风准时到来,船队便扬帆再度启航,穿过台湾海峡和南海,第一站到达占城,再经东南亚各国进入印度洋,由此开始了亘古未有的豪华远航。

这种远航前后总共进行了7次,持续了28年。“三宝太监”的足迹遍及马六甲海峡、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及非洲东海岸,并友好访问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堪称和平国际外交的先驱。

江苏太仓的《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记载:

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自太仓开洋,由占城国、逻罗国、爪哇国、柯枝国、古里国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余万里。观夫鲸波接天,浩浩无涯,或烟雾之溟蒙,或风浪之崔嵬,海洋之状,变态无时,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郑和船队出发时,满载金银珠宝和中国器物,归来时满船全是从世界各地搜集的奇珍异兽—“明月之珠,鸦鹘之石,沉南速龙之香,麟狮孔翠之奇,楼脑薇露之珍,珊瑚瑶琨之美……”当然,每次也都带回一大群不用买船票的四夷贡使,他们其实也是一种“礼物”。

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自古便以海盗闻名,当时称“麻林国”。永乐十三年,麻林国使者随郑和的船队来中国,为永乐皇帝带来一只“麒麟”。

麒麟是神话中的动物,中国人把它与龙、凤、龟并称为四神兽。传说中的麒麟从不食肉,走路也避免踩到任何有生命的东西,甚至连草叶也不例外,只有在清明之地或圣人出现时,它才显露真身。麒麟如此“祥瑞”,无疑给皇帝带来“新装”般的惊喜。

其实,这只“麒麟”只是一头长颈鹿。

当年赵高指鹿为马,如今郑和将鹿说成“麒麟”,似乎更加高大上一些。

与其政治意义相比,郑和船队依靠指南针,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而直达东非,这种航海探索倒算不得什么。如果仅从经济角度来考量,会更乏善可陈。

据记载:“国初,府库充溢,三宝郑太监下西洋,赍银七百余万,费十载,尚剩百余万归。”由此可知,郑和航海运动直接亏损白银600万两。明代罗懋登的神魔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中说,宝船造价之高,“须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来方才够用”。这句话看来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小说家言。

“郑和所到之处,丝和瓷都是最抢手的商品,单单为了其中某次出航,朝廷就吩咐景德镇烧造443500件瓷器。”郑和下西洋走的仍是海上丝绸之路,丝和瓷是主要的输出商品,进口以香料为大宗。一时之间,香料堆积如山,“充溢库市”,朝廷只好以此折赏和折俸,作为文武官员和军士人等的俸禄,一直到成化七年才用完,招致朝廷上下怨声载道。

永乐十九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恰逢耗费巨大的迁都,明朝财政濒临破产,“劳民伤财”的郑和舰队便成为众矢之的。数年之后,官方保存的郑和航海档案不翼而飞。有记载说:“三宝下西洋,费银粮数十万,军民死者且万计,纵得其宝而归,于国家何益?……旧案虽有,亦当毁之,以拔其根。”

对此,黄仁宇先生也极为认可,即缺乏利润支撑是郑和航海悲剧的主要根源—

海船的往返,找不到一种不可缺少的商品作大规模的载运,因之其劳师动众,更为人指摘。这些船舶所载出口商品为绸缎、铜钱、瓷器和樟脑,回程的入口商品有香料、珍宝、刀剪、油膏、药料及奇禽异兽,此类物品可以增加宫廷生活之色彩,却不适用于大众化市场。即使胡椒与苏木被政府使用当作文武官员薪俸的一部分,其价格仍不值得建造和维持如此巨大舰队。郑和所率领的军队虽在海陆战役里获胜,可是一次战役也可能死伤数千。另外南京之龙江船厂曾造大小船只数千,所有的人力和物料全系向民间征用,此更招民怨。

用一位美国政治学家的话说,明朝叫停航海的原因,与美国停止送宇航员登月一样—那里没有东西能证明值得为此支付如此大的成本。

对一个皇权统治下的帝国来说,宫廷的历史就是国家的历史。随着朱棣和郑和相继死去,郑和时代注定从此断了香火。

郑和舰队最后一次出航,宣德皇帝下令将滞留在中国的十几国供使送回他们各自的国家,这场盛大辉煌的帝国焰火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李露晔作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专业作家,曾受邀参与过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的编撰,她对郑和航海有深入的研究。她说,郑和率领的是中国史也是世界史上空前的大舰队,在第一场世界大战攻击舰队出现之前,没有任何船队可以与之匹敌。

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之前的100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国。但中国没有。中国在郑和时代之后,紧接着的是绝对闭关自守的时期。15世纪初,中国是这个世界的科技领导者,但很快离开了世界历史的主舞台。正在萌芽的国际贸易和即将开始的工业革命,则把西方世界推向了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