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耻
书名:弓箭、强弩与战争作者名:杜君立本章字数:2547更新时间:2024-05-27 17:35:27
人世难逢开口笑,疆场彼此弯弓月。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发生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像射野猪一样,射死了他的长兄李建成。当时他四弟李元吉向他连射三箭,竟无一射中,最后被尉迟恭射杀。他们的父亲、皇帝李渊被迫退位。
按照儒家道德,杀兄逼父,以下犯上是大逆不道;但这在草原胡人传统中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冒顿就是射杀了自己的父亲头曼而当上单于的。李元吉的妻子杨氏后来也被李世民纳为妃子,并为他生了子女。李世民宠爱的武媚后来又被儿子李治封为皇后。
《隋唐嘉话》一书中记载:“太宗将诛萧墙之恶,以匡社稷,谋于卫公李靖,靖辞。谋于英公徐 , 亦辞。帝以是珍此二人。”李靖和李 不愿介入李世民的宫廷内斗,后来在对外战争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热衷的是军事而非政治,就像一个职业经理人一样,只想借助君主展示自己的军事才能。相比之下,李世民虽然弓马娴熟,但更热衷于政治和权谋。
《礼记》云:“越戟、大弓,天子之戎器也。”李世民戎马一生,弓不离手,做了皇帝后,也常以弓箭来比喻政治—
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
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最大一个创举,或许是改革科举制度,以此将天下士人网罗进官僚队伍,强化了国家统治。
唐太宗曾对人夸口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所谓“彀”,是指弓箭的射程范围;“入吾彀中”的意思,就是说“天下英雄”的命运都在我的掌握中。
唐代极其尚武,以弓矢为主要射远兵器。
按照《太白阴经·器械》中的记载:唐一军编制为一万二千五百人,总共装备“弓一万二千五百张,弦三万七千五百条,箭三十七万五千支”。凡遇战斗,弓箭手们于战阵前一字排开,控弓发箭,千弓同张,万箭齐发。霎时之间,矢如雨注,箭若飞蝗。李世民曾经夸耀说,“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
在中国历史上,秦汉与隋唐非常相似,秦和隋都是“二世而亡”,继承其衣钵的汉与唐却国祚很长,而且国力强盛,成为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帝国。
有唐一代,东征西讨,终于成就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
唐朝与突厥之间的关系,简直是汉朝与匈奴的重演。
突厥原本是草原帝国柔然的“锻奴”,就是铁匠阶层,后来取代柔然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突厥君主继承了柔然的“可汗”称号,这种称谓后来又被蒙古人所继承。
唐朝开创时期,曾借助了突厥可汗的力量。
唐高祖李渊未起兵之前,与隋将王仁恭一起守备马邑郡,北御突厥。李渊曾对王仁恭谈道:“突厥所长,唯恃骑射。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陈。以弓矢为爪牙,以甲胄为常服。队不列行,营无定所。逐水草为居室,以羊马为军粮,胜止求财,败无惭色。无警夜巡昼之劳,无篝垒馈粮之费。中国兵行,皆反于是。与之角战,罕能立功。今若同其所为,习其所好,彼知无利,自然不来。”于是,“乃简使能骑射者二千余人,饮食居止,一同突厥。随逐水草,远置斥堠。每逢突厥侯骑,旁若无人,驰骋射猎,以曜威武”。
在唐朝初期,因为突厥势大,不得不向其称臣,后来经常受到突厥的勒索。武德九年,李世民刚刚登基,就被20万突厥兵四面围城,他不得不只身出长安城,冒着极大的危险,“倾府库赂以求和”,最后勉强平息了事端。
受此“渭水之耻”,唐太宗发誓要消灭突厥。
长安之围刚刚解除,唐太宗就亲自在显德殿检阅军队的射技,并训谕说:“戎狄侵犯劫掠自古都有,令人忧虑的是,只要边境稍微安宁一些,做君主的就会沉湎享乐,忘记战争,结果敌人一来,就没有人能够抵御。今天我不打算让你们筑城墙,挖城池,而是专门练习好弓箭。没事的时候,我就做你们的老师,如果突厥再来,我就是你们的将军,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原的百姓过上太平日子。”
接下来,皇帝每天都在大殿上亲自教习数以百计的军士射箭,还有考试,射中者可获得奖赏,就连那些将帅也都要参加这种射箭考试。再后来,这些皇帝亲自教育和选拔的军人都成为唐军的精锐。
等到兵强马壮,唐太宗发动了对突厥的战争,这场战争直到他去世后还没有结束。
贞观四年,李靖以三千骑兵奇袭突厥,俘获颉利可汗,押送到长安。唐太宗大喜,封李靖为代国公,并对李靖说:“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喋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经此一役,占据蒙古高原的东突厥灭亡,唐朝“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
到了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时期,唐军灭西突厥,将西域纳入大唐版图,唐朝在此设立“安西四镇”,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后又设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
从此,“突厥”就从中国史书中逐渐消失了,正如匈奴在汉朝的消失。与此同时,在中亚、西亚、南亚和东欧,波斯人、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开始遇到精于骑射的突厥人。这被历史学家形象地比作“台球现象”。
突厥人在沿着丝绸之路向西迁移的过程中,与其他民族混杂在一起,同时也不断地发生融合,并皈依了伊斯兰教。依靠其与生俱来的战斗精神,这些突厥人很快就成为阿拉伯帝国扩张的生力军。
11世纪时,作为突厥一支的塞尔柱突厥占领巴格达后,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主人,接下来又攻占了耶路撒冷,由此引发了欧洲人的十字军东征。
进入13世纪,来自突厥人故地的蒙古人滚滚而来,突厥人的花剌子模帝国成为第一个牺牲品,但他们随即与蒙古人一拍即合。其结果,蒙古人立刻迎来了一场突厥化的过程,很多蒙古人都具有一定比例的突厥血统。
帖木儿是一个具有蒙古血统的突厥人,他倾其一生建立了一个横跨中亚的大帝国。当帖木儿正准备征服中国时突然去世了,随后他的四代孙巴布尔征服了印度,并创建了莫卧儿帝国。
在塞尔柱突厥没落之后,奥斯曼突厥迅速崛起。他们先是从拜占庭帝国手中夺取了小亚细亚,建立了奥斯曼帝国,后来干脆彻底埋葬了拜占庭帝国,将东罗马的君士坦丁堡变成伊斯坦布尔,开创了一个持续900年的突厥化伊斯兰时代。
1000年前,西迁的匈奴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1000年后,西迁的突厥人又灭亡了东罗马帝国。所谓“土耳其”,一般被认为是“突厥”的变音。在欧洲人的历史记忆里,土耳其骑兵非常可怕,尤其是他们的箭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