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匈奴
书名:弓箭、强弩与战争作者名:杜君立本章字数:2365更新时间:2024-05-27 17:35:26
东汉建武后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附汉。
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和执金吾耿秉趁匈奴内讧,遣精骑万余,联合南匈奴一起,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和金微山。战争胜利后,窦宪和耿秉登上燕然山,刻石勒功,以宣扬大汉的威德。
这篇著名的《燕然山铭》由随军的班固撰写。
“燕然勒功”首开中国历史上以刻石纪念战功的传统。2017年,这块著名的《燕然山铭》摩崖石刻在蒙古国杭爱山被发现,经过认真辨识,该石刻与《后汉书》中所记载的文字大体相同。
《后汉书·南匈奴传》云:“永元元年,以秉为征西将军,与车骑将军窦宪率骑八千,与度辽兵及南单于众三万骑,出朔方击北虏,大破之。北单于奔走,首虏二十余万人。……三年,北单于复为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这可能是中国史籍对北匈奴的最后一次记载。
事实上,这场关于匈奴最后的战争,引发了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迁徙和佛教东扩。
300多年后,在罗马史籍中,一支陌生的游牧部落浩浩荡荡,漫过欧亚平原,自东向西,跨过伏尔加河、顿河和多瑙河,进入欧洲东部,一路扫荡破坏所遇到的一切。他们的首领叫阿提拉,被称为“上帝之鞭”,令罗马基督徒闻之色变。他们的马镫与弓箭让西方世界天翻地覆,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土崩瓦解。
欧洲人将他们称为Huns,读音既像汉语的“匈奴”,也像汉语的“胡”。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Huns就是北匈奴人的后裔。阿提拉帝国崩溃后,善于骑射的匈奴人驻留匈牙利,成为东罗马帝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不同的文化。汉朝与匈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异质文化,本来可以各守本分,井水不犯河水,但实际上,不同文化之间免不了交流。无论贸易还是战争,都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必然现象。
相对于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有更高的生产剩余和更合理的社会分工,因而发展出各种复杂的文化和器物,这些精致的物质生活对匈奴上层构成极大的吸引力。虽然汉朝的精英们看不起匈奴人,但当这些匈奴贵族对汉人的奢侈文化趋之若鹜时,他们却极力反对。当然,这些反对毫无效果。反复的“和亲”也让匈奴人对汉文化更加熟悉和接受。最后的结果,匈奴人在一步步“汉化”的同时,对中原王朝也越来越依赖,尤其是南匈奴单于,干脆主动请求内附,“臣等生汉地,开口仰食,岁时赏赐,动辄亿万”。
与此同时,汉人也免不了对来自匈奴的异域文化感到好奇,尤其是精英阶层。东汉末年,“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在中国,北匈奴远遁造成北方的真空,作为东胡后代的鲜卑族遂乘虚而入,对南匈奴形成新的压力,南匈奴等胡族因之迁入长城以内。
今天的人们到西安旅游,都少不了要去陕西历史博物馆。人们都知道长安、咸阳是周、秦、汉、隋、唐这几个大王朝的首都所在地,但却很少有人留意,这里也曾是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王朝的首都,只是这几个王朝都是游牧或者是半游牧民族建立的。
在中国古典历史中,关中一直居于中心位置,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心亦免不了边缘化的命运。到晋代时,“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永和六年,氐族人苻洪趁机占据关中,建立前秦。
南匈奴在内附以后,其单于便改姓为刘,自称是汉家外孙,这就是刘渊。刘渊利用朝廷内部的“八王之乱”,叛晋自立,在平阳建国为“汉”,以刘邦、刘禅的继承人自诩,史称“前赵”。
永嘉五年,刘渊的儿子刘聪攻陷洛阳,掳走晋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史称“永嘉之乱”。
光初二年,石勒灭前赵自立,史称“后赵”。石勒属于匈奴一支的羯人。石勒死后,石虎杀太子石弘自立;石虎死后,养子石闵杀太子石鉴自立。
永和六年,石闵称帝,恢复其原来的冉姓,建立冉魏政权,为彻底灭绝前赵石氏,发布“杀胡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匈奴人遭到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有二十余万匈奴人惨遭涂炭。
永和八年,趁中原大乱,东北的鲜卑人大举进攻;冉闵死,冉魏亡,中原尽归前燕。至此,前秦、前燕与东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冉闵之乱引发的一系列大屠杀无疑是巨大的悲剧,进一步加深了民族之间的仇恨。冉魏政权的灭亡,导致中原汉人纷纷南逃,再加上鲜卑人的劫杀,二十多万汉人“死亡咸尽”。
经此劫难,在华北地区,胡人基本成为主体,汉人反倒成为少数。隋唐时期,河北犹如化外之地,因此才有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死后,河北诸镇继续拥兵割据,仍以安史为“二圣”,河北民众甚至不知孔子为何人。
应当说,“尽据匈奴故地”的鲜卑成为匈奴真正意义上的继承者,甚至比匈奴更加成功。
《后汉书》记载,匈奴遁走之后,“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公元386年,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统一北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主体政权,一举改写了“自古无狄戎为帝王者”的历史。
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从平城迁都洛阳,全盘汉化。南下的鲜卑因为汉化与北方鲜卑发生撕裂,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581年,周宣帝宇文赟病死,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
隋朝建立后,结束了数百年分裂的局面,中国重新获得统一。匈奴、鲜卑、羯、氐、羌、乌桓、卢水胡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发生融合,或者说是“汉化”。他们一旦正式进入朝廷的“编户”,从此之后,就从历史记载中逐渐淡去。
既然汉文化重新成为主体文化,杨坚本人亦改原鲜卑姓“普六茹”为“杨”姓。
鲜卑名将独孤信有六子七女,长女嫁给了北周明帝,生周宣帝宇文赟;小女儿嫁给了杨坚,生隋炀帝杨广;四女儿嫁给李昺,生唐太祖李渊。后来,李渊娶妻窦氏,李世民娶妻长孙氏,她们也都是鲜卑人。
数百年的胡汉互化,关中和陇右豪门基于地缘政治互相联姻,形成历史上著名的“关陇集团”,从北周到隋唐,中国的权力之争基本都发生在关陇集团内部。
陈寅恪先生称赞说,关陇集团“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即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