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秦弩
书名:弓箭、强弩与战争作者名:杜君立本章字数:1434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5
直到今天,来到高平旅游的人,无不被那些半埋在黄土中的累累白骨所震撼。这自然吸引了很多历史考古者。
曾有专家在高平釜山老背坡挖掘出一具男性骨骼。其胸膛内有二枚三棱青铜箭头,箭头从背部射入体内。死者30岁左右,腰间右侧有一把将军佩剑。传说老背坡乃赵括葬身处,有人大胆猜测,这具尸骸极有可能就是葬送了赵国的赵括。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杀死赵括的就是秦弩,而秦弩的标准配置,就是这种三棱带后翼的弩箭。三棱箭头取消了翼面,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今天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有效地减低了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飞行速度快而稳,使射击更加精准,穿透力更强。
根据对现代复原秦弩的测试证明,在它的有效射程内,秦弩的杀伤力是极其惊人的,某种程度上几乎可以接近现代火器。而巧妙的机簧组合,可以使扣动扳机变得异常轻巧,这无疑会大大提高瞄准击发的精度,也降低了使用者的操作难度。相对于当时的远距离攻击武器—弓来说,是占据了绝对优势的。
战国时期,箭头的形制各式各样。为秦弩配备的箭,所使用的箭头全部是三棱形而无倒刺。有倒刺的箭头,在创伤后无疑更难医治,然而因倒刺的风翼过高而产生的风阻,则容易使箭头偏离目标,从而降低杀伤效果。反观秦制的无倒刺箭头,由于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使得箭头能更有效地穿透铠甲、直达人体,反倒达到了最大的杀伤效果。
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特大型号的铜镞,每支重量达100克,比其他铜镞长一倍有余。迄今为止,这是古代兵器史上发现的最大的铜镞。强弩配以精良硕大的铜镞,无与伦比的杀伤力足以令人心寒。
即使在现代人看来,秦弩及其弩箭仍具有相当高的技术含量,它使秦军的攻击力大大加强。因其在远距离射杀敌人时“恐怖”的杀伤力,秦军得以将四十余万赵军生生压制在包围圈中动弹不得。在赵括被射杀之后,绝望的赵军只好投降。
假设没有超强的秦弩,秦军要取得长平大捷几乎不可想象。
假如相反,是赵国在长平全歼秦军,那么统一天下的很可能将是赵国,历史必将改写。西方人就常说,迦太基若是赢得布匿战争的胜利,欧洲将会完全不同。
历史没有假设。
长平之战标志着列国林立、战争频仍的战国时代即将结束,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军事帝国即将诞生,东方世界从此走向了一个长达2000多年的皇权专制时代。
在长平之战后,秦国给魏国送去一封国书:
我举安邑,塞女戟,韩氏太原卷。我下枳,道南阳,封冀,包两周。乘夏水,浮轻舟,强弩在前,锬戈在后,决荥口,魏无大梁;决白马之口,魏无外黄、济阳;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陆攻则击河内,水攻则灭大梁。
一句“强弩在前,锬戈在后”,就吓得魏国甘愿俯首称臣。
在长平之战同一年,公元前260年,刚刚打败希腊马其顿的古罗马,又拉开征服地中海的布匿战争,迈向辉煌的共和时代。历史学家波里比阿无限感慨地说:“在不到五十三年的时间里,整个世界就臣服在罗马无可置疑的权威之下。”
也是这一年,孔雀王朝最雄才大略的皇帝阿育王正进行统一印度的战争。在羯陵伽王国一战中,10万人遭到阿育王屠杀。这一全歼的大胜之战,成为阿育王一生的转折点,也是印度历史的转折点。
阿育王被伏尸成山、血流成河之悲惨所震撼,痛悔之余,皈依佛门。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个“暴恶阿育王”变成了“正法阿育王”,崇尚宽容和非暴力主义。
阿育王统治的孔雀帝国,是古代印度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与中国秦汉第一帝国、罗马共和国成为当时欧亚大陆最为显赫的三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