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强弩
书名:弓箭、强弩与战争作者名:杜君立本章字数:2430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5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争成为称王称霸的主要手段,正如韩非子所言:“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按照孔子在《春秋》中的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的241年中,各诸侯国之间的军事行动共达483次,较大的战争发生了376次。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而战国时期的战争更加频繁和残酷,“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周初有800余国,到春秋末年只剩下40余国,到战国基本上只有七雄对峙。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作战时,通常是一次对阵,当日便定胜负。像晋文公与楚国争霸的决定性较量—城濮之战,双方总共投入的兵力也不过7万多人。
战国时期,全民皆兵的征兵制已经非常普遍,大量“野人”被强制编入军队,担任普通的步兵。步骑兵的野战、包围战代替了传统贵族的车阵作战模式。专业的军事将帅也代替国君,负责领兵作战。
在齐国,管仲发布内政寄军令:“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
战国后期已经全面进入铁器时代,农耕水平也大大提高,各国人口较春秋之初增长多倍,估计七国人口总共可达到2000万。在此基础上,郡县征兵制使得战争规模也进一步扩大,战争的形式与目的也都随之发生改变;一场大战动辄十余万人,或者几十万人,并常常积年累月,战火不息。
赵奢就曾对田单说:在古代,天下分为万国,都城大的不过三百丈,人口多的不过三千家。……到了现在,古代的万国已经变成七国,动辄就能聚集数十万军队,一场战争会持续数年,就像您曾任职的齐国一样。齐国用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五年才罢休。赵国用二十万军队攻打中山国,五年才得胜班师。……现在,用三万军队去包围千丈之城,只能围城的一角,用于野战的话就更不够用了。
史书记载,赵襄子打一次猎,就动用了十万人之多。
在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几乎是倾国而出,上百万人投入一场持续三年多的火拼中,死者近百万。
后来秦伐楚时,秦王政问需要多少兵力,李信说20万足矣,王翦则认为非60万不可,秦王便以李信领20万大军伐楚,结果大败而回,只好再以王翦率60万兵力才一举灭楚。
在几乎同时的欧洲希腊化时代,征服波斯的亚历山大军队只有5万人,布匿战争中罗马军团几乎被全歼,也不过8万人。他们仍以白刃格斗的近战为主,远射武器只有标枪和弩炮,弓箭仅起辅助作用。
如果说弓箭是标枪的进化,那么弩就是弓的升级。
秦汉以后,弩对战争的主导,足以证明中国早期的技术水平相当发达,这也使中国在军事文化上极为早熟。
自古至今,军事技术往往都是人类最高创造力和最大破坏力的典型体现。
春秋战国时期,骑兵尚处于童年,在整个军队总兵力中所占比例不高,战争仍以步兵配合车战为主。弩出现以后,很快就成为步兵装备中最重要的一种远射武器。用孙膑的说法,就是“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
弩早在春秋时期业已出现,到了战国时期,秦国发明出远程连发的秦弩,射程可达300~600步,杀伤力极强。
与楚国的弩相比,秦弩的弩弓和弩臂加大了许多,大大地提高了射程,威慑力也因而更强。瞄准用的望山也增高了,从而提高了远距离射击的准确性。有一种劲弩竟然在弩臂上重叠了一根木条,还夹有青铜饰件,显然这些装置都是为了增强弩臂的承受强度,使弩的射程更远。《史记》上说,战国时期韩国以弩而著称。韩弩的射程超过了800米,而俑坑中出土的秦弩与之相比毫不逊色。
从秦陵俑坑中发现的秦弩,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弩的木制部分已经腐烂,但还是可以看出完整的遗迹。有人据此复原了秦弩,果然力量惊人,其极限射程可超过800米,而现代步枪的射程也才1500米。
从现代考古来看,在春秋时期,青铜箭镞就已经全面取代了早先的石质和骨质箭镞,战国时期又出现了更理想的铁质箭镞。
孟子说,造箭的人唯恐箭不能伤人,造铠甲的人唯恐人受伤。战术与技术竞争,使杀伤力更大的三棱锥形镞迅速成为主流。
弩的普及,加速了车战军礼时代的终结,促进了骑兵时代的来临。弩的远距离杀伤能力与骑兵的机动能力,构成奇妙的相生相克关系。
在战国中期的战争中,弩与其他兵器的配备比例基本上是1∶1,这就是《孙膑兵法》的“垒上弩戟分”。到了战国晚期,弓弩已经成为战争的核心武器。《六韬》中说,万人之军,“强弩六千”。
在当时的战争中,一般主要以弓弩步兵配合骑兵,对敌人实施突袭和分割包围等战术任务。
就战争的基本形式而言,不外乎攻与守。
古代战争中没有飞机导弹,是平面化的,故而非常受地形的影响,即所谓的地利。如果说城墙是人造的防守工事,那么一些地形险要的山区则是天然的防守工事。
在以逸待劳的防守中,弓弩是最理想的武器,“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从马陵道到长平,弓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341年,魏国大将庞涓攻韩,韩向齐求援。齐国孙膑以“围魏救赵”之计,率军攻魏以解韩国之围,庞涓只得班师回国救援。孙膑在马陵道“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庞涓行至马陵道,“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见大势已去,只好拔剑自杀了。孙膑以此战而名扬天下。
孙膑善用弩,对弩也极其推崇。他在《孙膑兵法》中,将弩比作将,将矢比作卒—
孙子曰:若欲知兵之情,弩矢其法也。矢,卒也。弩,将也。发者,主也。矢,金在前,羽在后,故犀而善走。前重而后轻,故正而听人。今治卒则后重而前轻,陈之则辨,趣之适则不听人,治卒不法矢也。弩者,将也。弩张棅不正,偏强偏弱而不和,其两洋之送矢也不壹,矢唯轻重得,前后适,犹不中招也……将之用心不和,得,犹不胜适也。矢轻重得,前后适,而弩张正,其送矢壹,发者非也,犹不中招也。……故曰,弩之中彀合于四:……主也,将也,卒也,法也。故曰,兵胜适也,不异于弩之中招也。此兵之道也。
也可以说,正是孙膑的马陵道一战,才使弩一举成名。
从此以后,弩作为冷兵器时代最具威力的远射武器,在中国秦汉直至唐宋时期的战争中,无论是攻、战、守、追、退,还是出奇、设伏、包围等战斗形式,几乎成为中国古代军事的标志性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