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论人生中的境界(2)

论人生中的境界(2)

书名:西南联大文化课作者名:冯友兰 等本章字数:2594更新时间:2024-06-06 16:43:14

第二种境界我们叫作功利境界。它的特别地方就是在这种境界里面的人,他们的行为都是为利。这种人跟自然境界的人不同。怎样不同?就是自然境界里面的人,虽说做了很多事情,可是他为什么做这个事情,他心里面不很清楚,没有很深的了解。在功利境界里面的人就不同了:他自己做些什么事情,他都有很清楚的目的,很清楚的了解。他的目的就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所谓利字,它的范围很广。无论是为了增加财产或发展他自己的事情、增进他自己的名誉,都可以说是为利。这种人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这种人并不一定都是坏人,亦并不一定都是像中国杨朱一类人,都是为他们自己,不肯牺牲自己。他亦可以去牺牲,亦可以去牺牲他的财产,甚至于牺牲他自己的生命。他亦不一定专要做坏事,他亦可以做好事,做有益别人的事。可是无论做什么事,你要是追究他最后的动机,无非都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他可以牺牲生命,这是很好的了。可是你问他为什么要牺牲呢,就是因为要博得名誉。他可以做有利别人的事,这固然是好了。可是他为什么要做有益别人的事呢?或者是为了要得到名誉,或者是为了得到社会国家的奖励。最后动机还是为他自己的利益。不问他所做的事情是多大的事情,不问他所做的事情是有益别人的事情,他的境界都是功利境界。比如秦始皇、汉武帝所做的事情都是对于民族有利益的,但是追究他们的动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虽然做了很多大事情,他们的境界仍然是功利境界。

第三种境界叫作道德境界。它的特别地方就是在这种境界里面的人,他的行为都是行义。上面说过在功利境界里面的人,他的行为都是为利。义与利这两个字系相反而又相成的。试举一例就可以看得出来。《孟子》这部书头一章就是“孟子见梁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于我国乎?”于是孟子就说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就是说你不可以讲利,只可讲仁义。可是孟子接着发表他自己一套大政方针说道:“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又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于是乎就有人批评孟子说:孟子这个人真是岂有此理,你不叫梁惠王讲利,可是你自己所讲的不是利吗?为什么许你自己讲,不叫梁惠王讲呢?其实这个批评是错误了:因为孟子所讲的自不是他自己的利,是人民的利。他并不是把帛子来自己穿,养鸡养鱼自己吃。在从前,国就是王,王就是国,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是不啻等于问“何以利吾自己”。如果现在的人问何以利吾国,相信孟子一定不会给钉碰:因为现在的“国”是大家的,不是某人私有的。

照这样看起来,利与义一方面是相反的,一方面又是相成的。如果专为自己的利,当然与义正是相反。可是义亦不能离开利。什么叫作义呢?义就是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最后目的都是为社会国家求利的。所以义亦不能离开利。如果离开利,义就成了空洞的东西。但是亦与利相反。就是说你求别人的利就是义,如果求自己的利就不是义。一个人的行为都是求自己的利,那么他的境界就是功利境界。这在上面已经说过了。如果一个的行为都是求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那么他的行为就是行义,他的境界就是道德境界。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就要问:一个人为什么要行义?为什么要行道德?这个问题有种种的说。在我们现在的讲法就是说,在道德境界里面的人,他了解人之所以人,了解人的性。什么叫作桌子?桌子之所以为桌子有它的性。它的性不同于椅子,绝不能拿桌子当椅子坐。人是一个动物,猫亦是一个动物,狗亦是一个动物,为什么人不是一只狗呢?必定是人与狗有不同的地方,亦即是人有人的性。但我们不能说人会吃饭就是人的性,因为猫狗亦会吃饭。亦不能说人会睡觉就是人的性,因为猫狗亦会睡觉。我们要找出人与禽兽不同之点在什么地方,就是人有社会而禽兽没有社会。有人说蚂蚁有社会组织,蜜蜂有社会组织,与人有什么分别?分别是有的。蚂蚁虽然有社会组织,可是它不了解社会组织。蚂蚁虽然亦列队打仗,可是它不一定了解打仗的意义。人列队打仗知道意义。这就是人与蚂蚁、蜜蜂不同的地方。在道德境界里面的人了解人的性。人的性里面包含有这个社会制度以及社会里面的一些规则,就是说政治上、道德上、法律上各种规则。这些规则在一方面看好像都是拿来压迫个人的,限制个人的,可是在另一方面看就不然。关于这点,现在讲政府哲学的人分为两派说法。一派说法,就是说:社会上的制度、道德上的规则、法律上的规则都是拿来压迫个人的,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受它的压迫呢?换句话说,这些人虽然知道这些东西是压迫个人,但又知道没有它不行。好像我们穿衣服穿在身上固然累赘,但不穿又不行。这一派政治哲学系从功利境界里面的人的观点讲的。从道德境界里面的人看,就不是这样讲,所谓社会组织与道德上的规则、法律上的规则、政治上的规则不是限制个人的,而是个人必定要在社会中间才能成为一个人,如果离开社会就不是人了。比如这根柱子必定要在房子里面才是柱子,否则只是一根大木料。所谓人亦是如此,不能说离开社会还是人,必定要在社会中间才能算是人。这个社会并不是压迫个人,而是每个人必定要在社会中间才能得到完全的发展。必定要在社会中间,那么人之所以为人才能得到完全的发展。说到这个地方就想起在民国初年五四运动的时候,一般讲文化运动的人往往把社会看错了。说是社会是压迫个人的,我们人必定要奋斗,从社会里面解放出来。这种说法仔细一想就知道很不通,人怎样能够从社会里面解放出来呢?他们这种说法,好像等于我们在这里说“这根柱子受上面压迫太厉害了,把它解放出来吧”一样地不通,试问解放出来以后它还可以成为柱子吗?绝不是柱子,是大木料了。所以如果人要从社会里面解放出,就不是人。不但不能生活,并且不合乎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照我现在的说法,个人必定要在社会中间才能生存,这是一点;第二点,他必定要在社会当中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现在说到天地境界,它的特别地方是什么呢?就是在这种境里面的人了解个人必定要在一个全之中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在道德境界里面的人,了解在个人以外还有一个全。这个全就是社会之全。可是在天地境界里面人又了解一个全。这个全就是宇宙。他了解在社会之全之外,亦可以说在社会之全之上,还有一个大全。这个大全就是天地、宇宙。人必定要在宇宙的大全里面才能发展,才能完成。如果一个人了解他不但是社会里面的一分子,并且还是天地间的一分子;不但是要替社会尽一份责任,并且还要为宇宙负责任。他了解到这地步,他的境界就是天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