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把“灵机一动”变成美妙的主意

把“灵机一动”变成美妙的主意

书名:高效思考作者名:高原本章字数:2874更新时间:2024-05-30 14:26:45

也许你已经发现,很多妙不可言的主意并非来自严谨的数据分析,它们可能是突然出现在你睡意将来时、度假时、用餐时,抑或是在你随手翻动一本书时。“灵机一动”很调皮,总是出现在令人意想不到的时间或地点。这就决定了“灵机一动”的创意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抓住它,伟大的创意就诞生了;如果不小心让它溜走,就只能等待它下一次出现了。

事实上,很多伟大的发明都来自发明家的“灵机一动”。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一个问题、一个畅想,再加上一个善于捕捉的聪明头脑,创意就诞生了。

美国宝丽来公司的创始人埃德温·兰德有个3岁的女儿。一天,他给女儿拍照片时,女儿突然问他:“爸爸,为什么不能马上看到你刚刚为我拍的照片呢?”这个问题让埃德温灵光一闪:对啊,为什么不能马上看到照片呢?

女儿的提问在埃德温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于是他下定决心要让这个美妙的想法变成现实。1947年,埃德温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一次成像照相机”。

“灵机一动”不像那些深奥的、具有说服力的智慧那样让人肃然起敬。很多时候,我们甚至觉得“灵机一动”是微不足道的小聪明,因为我们只崇尚知识、经验、智慧,而非看不见、摸不着的“灵机一动”。

这是我们对“灵机一动”的偏见。虽然那些点子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但对迸发出那些想法的人来说,这并不简单。

史密斯曾建议我开除公司的一位创意主管,因为他每次经过那位主管的办公室时都看见他坐在柔软、舒适的真皮转椅上打瞌睡。

“赶紧让那个只会耍小聪明的家伙走人,他在浪费我们的钱!”史密斯怒不可遏。我对他说,正是这位会耍小聪明的主管刚为公司拿下几个上百万美元的户外广告单,我们需要他脑袋里的东西,至于他是醒着还是睡着,一点都不重要。

不要小瞧那些总能“灵机一动”的人,他们脑袋里的创意并不是受到某种指示而突发的,虽然这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那么有说服力,但“灵机一动”也是从长久的知识积累中迸发出来的。

事实上,只有聪明且敏锐的大脑才会“灵机一动”,而那些只擅长推理和分析的“数据脑袋”总是缺乏这种“神来之笔”。而想要抓住灵机一动,首先得有好奇心和质疑精神。那么,该如何去做呢?

1.开启你的好奇心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齐珀曾开办过一个思维培训班。他的培训对象是有着高收入、高学历、工作体面的群体,比如华尔街的银行高管、科技公司的部门经理,以及好莱坞制片公司的剧本策划人等。齐珀认为,恰恰是这些脑袋被塞得满满的人才最应该到他这里来上课,他们要好好修理一下自己的条条框框。

“没有了好奇心我们就会沉迷于表象,对事物隐藏的本质漠不关心。”他提到一个学员的例子。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的哈蒙德如今是高盛公司的投资顾问,也是华尔街的风云人物,但在2008年股灾前夕,这位证券业的专家仍然沉醉在股价会继续上涨的春秋大梦里。

“哈蒙德不是在替人鼓吹,他是真的相信股市会一直火爆下去。作为一位行业的权威人物,他掌握着大量的信息,却为何还不如一个对股市一窍不通而在此时此刻却生出警惕之心的人呢?由于每天接触大量的信息,他反而失去了求知欲,对隐藏在背后的东西不再感兴趣,只相信自己愿意看到的事实。”

信息和经验使我们相信自己的推论不会出错,因而没有了对特殊现象的好奇心。其实,错误的信号恰恰就隐藏其中,得利的总是那些充满好奇心并抓住机会的人。

2.不要丢掉你的“质疑精神”

如果说失去好奇心意味着创造力的覆灭,那么丢掉质疑精神则是在放弃追求真理。毫不怀疑地接受书本中的所有知识,盲目地相信权威,不加辨别地转发和传递道听途说的信息……这些不好的习惯正在摧毁我们的判断力。

一个英国朋友在一所双语中学教英语。他常问我:“为什么我的学生不喜欢提问?”在他看来,不管他说什么,学生们总是毕恭毕敬地点头,无条件地接受,从不对他表示质疑。他觉得这种“尊敬”有点太不正常了。

为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有时他会戴一顶奇怪的帽子上课,神奇的是,只有个别学生会偷偷发笑,竟没有一个人问他为什么会戴这样一顶帽子。后来甚至有些学生也开始戴帽子,接受并模仿他的行为。

还有一个现象令他特别纳闷,很多家长都反对孩子耍小聪明,因为这样的孩子会被认为缺乏大智慧,而那些看上去很笨却刻苦学习的学生则总被认可。与之相对应的是,那些耍小聪明的孩子好奇心强,喜欢提问和思考;刻苦学习的学生则倾向于等待有人主动为其解答困惑。

他认为,学习与思考是一个并行的过程,能提出问题才更会思考。一旦失去质疑,思考也就会消失。所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比起直接告知答案,他更喜欢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用引导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并鼓励学生质疑自己学到的知识。

然而质疑精神的缺失不仅体现在孩子身上,许多成年人也严重缺乏质疑精神,这对使用直观判断力来说是很大的隐患,因为缺乏质疑的环节,直观得出的决策就容易出错。

质疑精神不是让我们怀疑一切,而是不盲从,敢于思考。有些人认为质疑精神就是胡乱发问,甚至不用对问题进行思考便提出各种疑问,这是对质疑精神的误解。质疑精神要培养的是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求证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先有一个判断的过程,然后再质疑。

3.为生活准备“另一种选择”

你观察过自己的生活吗?每天穿梭于两点一线之间,重复着相同的路线,你甚至不愿意中途下车,去那家你一直好奇的餐馆吃顿饭。正如你每天都要步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地铁站一样,这是你多年不变的习惯,你不愿做出任何改变,哪怕是尝试坐上那辆停在眼前、能直达公司的公交车。因为你害怕地面交通太拥堵,无法精确地计算时间。

直到有一天,城市里安装了精确的路线提示器,硕大的电子屏上清楚地写着下一辆公交车还有多长时间到达。你意识到自己多了一种选择,除了以正常速度步行到地铁站,你还可以重新规划出行路线。

面对生活中突然出现的“另一种选择”,很多人都不愿尝试,或者直接选择无视。人们对生活失去了好奇心,不愿意耗费精力去探索新事物。在飞速变化的世界里,他们保持着自己的“传统”,不欢迎任何新鲜事物的闯入。

当生活只剩下一种可能性,“选择”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直观也会变得迟钝、麻木。这是我们要竭力避免的事情。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我们为什么要让自己活得像在黑白电影里一样呢?当你去尝试以往不敢做的事情时,也许你会发现生活其实还有很多种滋味。

你该知道,面对生活你还有以下几个选择:

第一,换个角度看世界。有时你会对熟悉的工作、人和事产生厌倦,觉得在世界上了无生趣。这种状态会让你对一切都失去兴趣,逐渐变得麻木。其实世界是很精彩的,只是你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你只要走出去,换一个角度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一些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微小变化。

第二,从无聊的情绪中走出来。如果一个人很消极,就常会觉得无聊,他会觉得做事情很无聊,与人交流也很无聊。这是一个人长期沉浸在无聊的情绪中造成的结果。“无聊”会阻止我们的探索,使我们失去深入了解事物的心情,所以,不要让自己无聊,去社交,去尝试,去发现兴趣,让自己摆脱无聊的情绪,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

第三,多提问。有人说,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最好的方法。当不知道如何解答时你就继续发问,不要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你问得越多,对世界的认识就越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