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结果导向”(2)
书名:高效思考作者名:高原本章字数:1743更新时间:2024-05-30 14:26:44
三、过分注重结果,反而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
任何人的身上都混合着幻想与实干,混搭着功利与理想,所以那些手把手教你开拓人脉的图书才会畅销,梦工厂编造出来的梦幻电影才会受人追捧。而这两者的受众通常都是信奉“结果至上”的群体。在幻想的世界中人们无所不能,可以为所欲为,但在现实世界中他们却处心积虑、谦卑恭顺。这就是人的两面性:一方面希望拥有完美的人生,另一方面又功利地追求最好的结果。因此,不管做什么,他们都很难真正地称心如意。
菲尔打了一个比方:“就赚钱来说,谁能算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了结果,我们只能变得不道德。评判一个人是否幸福,不能只看这个人已经做过的事,还得看他的目的和冲动。幸福的真正依据不是已成事实的行为,而是未成事实的意向。”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在分析事物时一定要有全局观。我们不仅要看事情的结果,还要看做这件事情的初衷以及事情的发展是如何导致“现有结果”的。
一个人为了某个结果而努力没有错,但是如果过于功利,他的思考和判断就会显得十分笨拙,无法对问题进行灵活、多向的分析,并且还会使自己陷入一种“欲速则不达”的焦虑中。
同样,为了实现自己对结果的预期,人们时常会认为和目标无关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他无法专心挖掘自己眼前工作的深刻价值,反而觉得这么做是在浪费时间。为了快速地实现结果,他可能选择去求助、接触更多的人来帮他缩短奋斗的过程。
但是他忽略了两件事。
第一,“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这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心理。当你向别人求助或进行社交的目的性太强时,别人就会有所防备,即使表面上你们看起来仍然十分友善,他们对你的评价也会有所变化,并会影响到你所做的事情。
第二,你所想象的位置并不是完美的,即便你达到了目的,获得了既定的结果,你也不会感觉到满足,因为那时又有新的目标在等着你了。所以,如果不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不重建判断的标准,换到任何环境中,你都很难体会到成功的幸福。
人们之所以在大多数时候都以结果为导向,是因为存在“想赢怕输”的心理,人们担心结果不尽如人意,不想承担任何不利的后果。
“我害怕——”
你用这样的句子开头表述一个问题时,不妨先问问自己究竟在害怕和担心什么,究竟为什么而害怕。现在你可以找一张纸,把你认为最糟糕的事情写出来,可以详细到非常微小的事,比如“错过前一辆公交车实在太让我生气了”。这样你就会发现,那些你所害怕的东西,要么无关紧要,要么就是仅有很小的概率会造成坏的影响。
四、允许自己有第二次机会
那么,我们为什么一直在“害怕”?为什么我们时常对结果充满担忧?无论你承不承认,对结果的重视和担忧,其原因都来自下面几点的混合。
(1)害怕这件事本身;
(2)身体原因造成的精神压力;
(3)对自己的宠溺;
(4)将“还未获得”在潜意识中当作“已经拥有”。
我们在生活中的机会并不是“只有一次”,而是可以进行“多次”尝试。对于绝大部分事情,我们总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机会。能够顺利地一次完成目标任务,固然令人欣喜,但在开始时实现不了目标,也不是严重的失败。但那些以最终目标为主导的人,因为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并不会这么认为。他们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太害怕失败了,所以即便他们成功地实现了目标,也不会感到幸福。
以结果为导向,就是一种对自己的思考和行动的“确定性”的估量以及追求。由于种种因素,我们越是想抓住一个东西,就越容易失去它。因为你已经对它投入太多的感情,以至于无法承受任何挫败。比如,你认为“努力就一定有所收获”时,就会对自己努力过程中所付出的每一步都格外在意,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这就是最大的问题,你必须修改逻辑,承认“不确定性”才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规律,并愿意接受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所有变故。
很多时候,我们自身的纠结不过是一种幻想代替另一种幻想,一个目标取代另一个目标,实质问题并没有改变。我能给你的建议是:人生处处存在不确定性,不仅仅是“努力能否有收获”的问题,还包括我们对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许诺。结果是什么?结果不是一个必须实现的量,我们要做的只是努力兑现它。那么,既然结果并不是确定的,也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我们为何还纠结其中呢?
所以,你只有沉静地享受当下的努力,才能体会到幸福。重视努力过程中的每一次尽力地付出后产生的成就感,才是你应当看到的人生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