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蒋介石在台湾挂牌开张(1)

蒋介石在台湾挂牌开张(1)

书名:统一大业作者名:天地出版社本章字数:2707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4

1949年5月3日,国民党军杭州失守,京沪杭三角只剩下上海一角,这一角也已处在解放军三面包围之中。从家乡赶到战火纷飞的上海视察、打气的蒋介石,感到再滞留上海已不安全,便乘船出海,想逃往台湾去躲避。

轮船在舟山群岛的金塘岛停下了。金塘岛是舟山群岛中距大陆较近的一个大岛屿,距宁波的穿山、柴桥仅一水之隔,像一尊门神屹立在象山港外面。

蒋介石的轮船在岛边海面停泊了几天,无聊得很。这一天他对蒋经国说:“在这里停了几天,待在舱里,寂寞得很,上金塘岛去看看!”

蒋经国劝说:“岛上驻满了从大陆撤下来的军队,秩序很乱,怕不安全。”

蒋介石不以为然:“自己的军队嘛,怕什么?寺里的和尚是果如法师的弟子,也是熟悉的。”

访寺拜庙,是父亲的一好。蒋经国不再劝阻。

一乘竹舆“吱吱呀呀”地朝岛上高峰普济寺攀去。

一会儿,竹舆停在了普济寺门前,从舆内走出蒋介石。

寺内长老快步走出来迎接,笑着作揖道:“欢迎总裁驾临寒寺!快请!”

“好,好,好!”蒋介石笑容满面地应答,跟长老走进了山门,在一座万寿亭前停住。他驻足看了看亭内竖立着的康熙御碑问:“宝寺内果如法师的塑像还在吗?”

“在里边。”长老欠身相让道,“请总裁跟贫僧来。”

蒋介石随长老跨进殿去,站在果如法师塑像面前,十分虔诚地焚香叩拜,口中念念有词。

陪同的总统府军务局长俞济时不知蒋介石与果如法师有什么因缘,悄悄问长老:“长老,总裁与果如法师有什么因缘关系呀?”

长老介绍说:“长官有所不知,这果如法师是此地金塘人氏,幼年在普济寺出家,成年后在总裁故乡溪口雪窦寺为住持,总裁之母曾皈依佛教,拜他为师。总裁幼年亦常常在果如法师面前聆听教益,因此他们有如师生关系,感情很深的。”

俞济时惊讶地说:“哦,原来如此。”

天王殿正中矗立的是一尊金光闪闪的弥勒佛像。蒋介石站在佛像面前端详着,回头对蒋经国摆起家谱说:“这现世的弥勒佛跟我们的祖先三房太公摩诃居士很熟,三房太公在奉化岳林寺出家,人称布袋和尚,死后葬在天童寺小弥陀山上。去年我们去过,你还记得吗?”

蒋经国顺着父亲的手指仰望佛像,忙应道:“记得,记得。”

蒋介石教训说:“人不可忘了祖宗。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根本根本,根才是本啊!”

平日香火鼎盛的大圆通殿,现在香火冷清,只有9米高的毗卢观音庄严地端坐中间。

蒋介石拈香礼拜,又跪在毗卢观音前,捧起签筒摇了摇,口中念念有词,甩出一签。

俞济时忙捡起地上的那个签,对照签语念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好签,好签啊,总裁!”

蒋介石自己接过,看了一遍,又交回俞济时,对众人叨咕说:“前途暂时困难,暂时好像没有路,以后会有好起来的一天,有希望柳暗花明的。”

他提高声音强调:“我寄希望于台湾!”

蒋介石为什么单对台湾寄予希望?为什么会选择台湾作为败退大陆后负隅顽抗的“复兴基地”?答案就在蒋经国呈给他的一封家书里边。在上海“打虎”失败的蒋经国于1948年6月26日给父亲发出了一封重要的信,是这样直截了当写的:

父亲大人膝下:

敬禀者,最近二星期以来,儿曾与沪杭等地之负责官员,深谈国事,并私访民间,接近商民、工人,以至乞丐、难民,在各方面所得之感想殊深,经过日夜之考虑,儿不得不忍痛直呈大人者,即多数人之心,皆惶惶然而不知如何是好。我政府确已面临空前之危机,且有崩溃之可能,除设法挽回危局之外,似不可不作后退之准备。儿绝非因消极或悲观而出此言,即所谓退者,亦即以退为进之意也。有广东,方有北伐之成功;有四川,才有抗日之胜利。而今后万一遭受失败,则非台湾似不得以立足。望大人能在无形中从速密筹有关南迁之计划与准备。儿对此考虑或有过分之处,但以目前局势之演变而论,军事与经济并非无崩溃之可能,实不可不作必要之防备也。为儿者心有所思,不敢不直呈于大人之前也。

蒋经国这封毫无遮掩直陈利害的家书,想必触动了蒋介石内心深处的隐痛。这封信想必是蒋介石展开秘密南迁计划的一大催化剂,是他寄希望于台湾、“非台湾似不得以立足”的底牌。台湾,成为蒋氏父子亟思东山再起之根据地。

蒋氏父子又乘轿登山,来到慧济寺。在“云水堂”前,蒋介石伫立观瞻,问方丈:“此处为什么取名云水堂?”

方丈以玄语回答说:“云水堂者,专供来此朝拜的云游和尚食宿之处也,因为‘云’飘来飘去,总是不断地流向他方而不知去向,云游和尚的行踪与此相似,故以云水两字冠以堂名。”

蒋介石听了,想起自己近日也像云水一样飘忽不定,脸色不觉阴沉。

方丈看在眼里,立即找词解释:“云水者,瀛洲也,瀛洲者,岛屿也。”

蒋介石顿时眉开眼笑,说:“师傅解得妙,岛屿者,台湾也。台海云水起,天无绝我之路啊!”

这天晚上,圆月高挂,月色澄明,四周寂静,海天无际。

这几天随父漂泊,领略了流亡之苦的蒋经国依偎在金塘岛居所的木板床上,用钢笔记着日记:“夜色澄明,在住宅前静坐观赏。海天无际,白云苍狗,变幻无常,遥念故乡,深感流亡之苦。”

记着日记,他想起了父亲下野那天晚上父子俩的一场对话,不觉一阵凄凉涌上心头。

夜幕早已拉下,南京总统官邸的灯却没有亮开,四周黑暗。在蒋介石与蒋经国父子相对而坐的书房里,只有墙角的一盏壁灯惨淡地亮着,令人倍感凄清压抑,整个屋子一片黝暗。

新年文告发表了,不少人看了都觉得调子太低沉。蒋经国打开话匣子说:“父亲,许多人对您这时候辞去总统职务,感到不好理解。”

蒋介石把上半身深埋在靠背椅里,幽幽地对儿子说:“经国,我之所以下野,有一个重要考虑,你知道吗?”

蒋经国不敢随便猜,只好说:“还望父亲明示。”

蒋介石坐起身子来自得地说:“就是台湾地位的重要。在苏俄集团侵略下,宁可失了整个大陆,而台湾是不能不保的。”

蒋经国仍是不解:“不下野也可以保台湾啊。”

蒋介石点拨说:“如果我不下野,死守南京,那台湾就不能坚守,更不能重点经营成为反共抗俄的坚强堡垒。”

蒋经国问:“阿爸,这个想法您早就有了吧?”

蒋介石说:“是的。1947年,我到台湾看了以后,在日记上记着这样一句话:‘只要有了台湾,共产党就无奈我何!’就算整个大陆被共产党拿去了,只要保着台湾,我就可以用以恢复大陆。因此,我就不顾一切,毅然决然地下野。”

虽然蒋介石的逻辑不很顺畅,绕弯子太多,但蒋经国还是敬佩父亲的独到眼光,恭敬地说:“父亲未雨绸缪,令儿敬佩。”

其实蒋介石选中台湾作为退路,思维逻辑是很顺的,也的确体现了他政治家的独特眼光。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国民党的政治、军事形势急转直下,不可收拾。眼看蒋家王朝大厦将倾,蒋介石开始考虑在崩溃之际的退路。对此,他曾有过多种盘算:其一,将国民党军队转移到西康,建立以西昌为中心,以西南广大地区为依托的根据地;其二,撤退至海南岛,以该岛为中心,以东南沿海地区为凭借,作为国民党的最后坚守阵地;其三,以台湾作为最后的归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