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在召唤(2)
书名:清风永开作者名:贺享雍本章字数:2229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3
大儿子的“火力”最足:“你以为你像过去那样,说话有人听?你现在退休老头一个,这时代人走茶凉,你说你现在还能叫得动谁?凭你一个人这点力量,你就能把那么大一座山保护好?就能让那山上的人富起来?别说富,那山上到现在还不通路,不通电,连部电话也没有,就像人家说的,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你在山上要是出了啥事,等报信的人凭两条腿走下山,说不定……”说到这里,儿子有些说不下去了。
大女儿在成都工作,她的“火力”没弟弟那么猛,却句句打动人心:“爸,我实在想不通,你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在岗位时,你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赤胆忠心地为党工作,已经尽到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了。现在离休了,正该在家里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你和妈如果愿意到成都来,我们姐弟就是砸锅卖铁,也给你们买套房子,大城市毕竟比小城市好得多呀!”
二女儿的话带着几分“火药味”:“姐姐说得对,人家退了休,有的不是往成都走,就是往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走,有的甚至到了国外去安度晚年。你退了休却往深山老林跑,你这叫作和时代逆行。知道的,说是你自讨苦吃,不知道的,还说是我们后人不孝顺,把你逼走的,你让我们的脸往哪儿放?喊明说,你要只是出去做点调研,十天半月,我们不反对,但你执意要到那山上住下来,和时代逆行,没门!”
老伴吴应明一辈子对周永开顺从惯了,听了丈夫要到花萼山栽树和护林的话后,她虽然没明确表示反对,却在一边抹起泪来。周永开看见老伴在一旁流泪,便知道老伴心里既有不舍,也有担心和牵挂,虽然她没把反对的意见公开说出来,但她内心的一切明显写在了脸上。
儿女的话虽然难听,可周永开知道这是他们对自己的爱,况且他们的话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特别是二女儿话中的那两个字——“逆行”。可他这是在“逆行”吗?工作了几十年,组织让自己退下来安度晚年,这是组织上对自己的关心。可作为一个共产党人,“安度晚年”难道就再不关心党和国家的命运以及人民群众的冷暖了吗?古人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说法呢,何况入党时立下的“一辈子追随共产党”“一辈子心里都装着人民群众”的誓言,言犹在耳,自己怎么能安心在家里享清福呢?可说不是“逆行”,又该叫什么呢?别人退了休,要不到大城市享一份清闲,要不到自己管辖过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兼个虚职……可自己呢,如果真要坚持上山,确实是在走一条与时代“背离”的道路呀!再加上老伴的眼泪似乎比儿女的话更具杀伤力,周永开的心一下又乱了。
周永开要到花萼山栽树和护林的消息,在达川地委、地区行署中也传开了。一天,达川地区文化局原局长余瑞祥看见周永开,便问他:“听说你要到花萼山去?”
听见好友这样问,周永开便道:“是呀!那个山森林好,风光好,山清水秀,蓝天白云,空气清新,不但适合养生,也更适合养心……”
余瑞祥没等他说完,又笑着问了一句:“你不光是去养生吧?我听说你想到那山上栽树、护林,还想带领山上的老百姓致富,是不是?”
周永开见好友一语道破,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决定不再隐瞒,便十分诚恳地说:“也有这个打算。那个地方,山水确实好。可那么好的山,山上的树差不多被砍光了,野生动物也被打得差不多了,老百姓住的房子还是茅草棚棚……新中国成立都这么几十年了,山上还像那个样子,何况那还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我也当过地委副书记,感觉自己也有责任,所以我想上去把那个地方搞一搞……”
还没等周永开说完,余瑞祥又问:“你说得轻巧,吃根灯草!除了栽树,那山上还能搞什么?”
听到这里,周永开脑海里浮现出巴中南阳林场发展旅游的事,他马上说:“巴中县南阳林场也是全县海拔最高的地方,人家那里能够发展旅游,花萼山同样也能发展旅游呀!”
周永开话音刚落,余瑞祥忽然哈哈大笑起来,然后道:“花萼山发展旅游?我劝你不要去干那个活路了。山高路陡的,就是在上面开个电影院,去看电影的人也要想想……”
老友的话虽然不中听,可周永开也觉得不无道理。
周永开又陷入了犹豫中。
就在周永开进退维谷有些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还是周永开的恩师和革命领路人王朴庵唤醒了周永开。
新中国成立后,王朴庵调到中央组织部工作,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高教战线急需人才,他从中组部回到四川,担任成都工学院的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在教育战线上一干就是26年,直到1983年离休。离休之后,他没有在家颐养天年,而是离而不休,把全部精力继续投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上。他不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还身兼多个社会职务,整天忙忙碌碌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工作着,体现了一个革命者和老共产党员“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高风亮节。
这天,陷入苦闷中的周永开闲暇无事,便拿出相册随手翻阅起来。刚打开相册,一幅有些陈旧的黑白老照片映入了他的眼帘——这正是他和王朴庵的合影。照片上的恩师身着一件朴素的中式棉衣,双目炯炯地直视前方,似乎在追问他什么一样。周永开的心猛地一惊,几年前的一幕突然浮现了出来。
1988年初秋的一天,离休后被聘为中共四川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顾问并被选为四川党史学会副理事长的王朴庵,来到达县地区指导地区党史编撰工作。周永开听说老师要来,非常激动,便约了李范久、赵湘等几位老战友去迎接。王朴庵一下车,周永开等急忙迎了上去。可当他们拉住王朴庵的手后,却因为激动而喉头都有些哽咽起来。他们几个都是20世纪40年代王朴庵培养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宣誓的地方,也都在化成小学的后山,而领誓人也都是王朴庵。此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几十年前的日子,往事历历,可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已生华发,渐渐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