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王是怎样炼成的(1)
书名:大国能源作者名:赵郭明本章字数:2451更新时间:2024-05-27 17:21:25
郑东是一名每月都能按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补助的“净化人”,他在西南油气田从事天然气净化工作,不知不觉已快30年了。他与张化老人、汪忖理先生类似,都同样来自农村,但他回顾自己的青少年生活时,却不是难忘的求学经历,也不是发奋读书的记忆。
因为他的记忆与饥饿连在一起,充满苦涩。他至今记得,“晚上吃不上饭,睡在床上,胃里总是毛焦火燎,非常难受!”
郑东是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他对参加工作之前的饥饿记忆一直刻骨铭心。他的父亲是一名1958年参加工作的“石油人”,要不是因为中石油的前身——石油部到他老家招工,这个“油二代”幸运地被西南油气田录用,可能至今他还在老家生活。
郑东在老家生活了18年。由于学习成绩一般,高考时英语才考了十几分,所以,大学梦从此与他无缘。他说:“如果1987年出来参加工作,我就不能在西南油气田干净化工作。根据石油部当年的招工意向,我有可能去青海油田当个石油工人。”
当时,想到青海路途遥远,不便以后照顾父母的晚年生活,因此,尽管在老家随时还要面临饥饿的折磨,他还是愿意等等,看父亲的单位是否会到他老家招工,这样他就可以离家近便一些。
结果证明,一年等待是值得的。
1988年,西南油气田果然去他老家招工。他的父亲是“西油”的一名汽车修理工,1958年川中会战结束后,从钻前团数十万民工中得以幸运地转正。老人家做梦都没想到,在西南油气田辛辛苦苦干了快一辈子,临退休前还能给他儿子创造内部招工的机会。因此,他一知道这个消息,就喜泪涟涟地给儿子写信,叮嘱郑东“莫乱跑,好好把功课温习一下!”
这一年,西南油气田面向内部子弟计划招收10名工人,郑东父亲的单位分到4个指标,但这4个名额又被一分为二——家在农村与家在城市的子弟各占2个名额。
面对这种招工形势,郑东知道,他作为农家子弟,直接接班的可能性为零。因此,在对自己的文化水平没把握时,他几乎不抱希望地参加了考试。没想到最终他却以第一名的成绩在西南油气田的内部子弟中拔得头筹,得以幸运地跳出农门,出来工作。
这10名内招子弟被西南油气田全部分到净化总厂。当时,净化总厂根据生产需要新建的渠县分厂急需用工,否则郑东也不可能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接到录用通知,他的母亲办了一桌酒席,请人放了一场电影待客,接受亲友的祝贺。
郑东在亲人的祝福中,带上简单的行李,穿了一身父亲从川西北矿区梓潼作业区寄来的工服,坐了一辆客运中巴,就去渠县分厂报到了。渠县厂的领导将这批“油二代”召集起来,一是和他们见面,二是向他们表示欢迎,随后亲自将他们送到长寿净化厂,让他们根据总厂安排,在长寿厂像刚入伍的新兵一样,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入职培训。
培训结束后,郑东与同批工友回了渠县厂。渠县厂当时还没正式投产。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油二代”,由于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所以特别“知事”,哪怕没事,他也要去工地找些事情来做。就这样,郑东一入行就与汪忖理类似,一干也是30年。
“渠县厂今年正好建厂30年,我到西南油气田参加工作的时间,也是30年。我始终在渠县分厂工作,工作关系一直没有离开这里。今天,我来接受采访,就是从渠县开车赶来的。”在重庆一家宾馆的客房里,郑东坐在我们对面,就像电视剧《士兵突击》的主人公许三多,用他略显生硬的普通话与我们交流。
对郑东来说,他到渠县净化厂上班,最初是没任何工作基础可言的。他父亲是一名钻前团民工转正的修理工,从他身上,郑东不可能得到多少油气工业文化的家传,所以,在渠县厂看到厂里纵横交错的管线时,他的迷茫也显而易见。厂里的设备与人事是陌生的,也是充满诱惑的,甚至每天起床,他站在院子里闻到的天然气硫黄味儿,当时他都觉得这种味道好闻极了。
厂领导给郑东指定了一个名叫王康英的女师父,王也是刚从技校毕业不久的新人,比他到渠县厂参加工作的时间仅仅早了两个月。但这位女师父对郑东职业生涯的影响却是至关重要的。她要带他熟悉一切,迈好人生第一步!
王康英非常热情,一见自己刚参加工作两个月就能带徒弟,高兴极了!
于是,郑东就跟在王的身后,有时去见领导,有时去认识工友,有时去熟悉设备,有时也去工地帮忙,和施工队的工人攀谈,同他们一起给厂里陆续焊接的管线、安装的阀门刷上防锈漆。后来,渠县厂试车开厂,组织上又给郑东指定了一个名叫杨小平的男师父。男师父与郑东同在一个班组,1979年参加工作,技术过硬,从垫江分厂作为技术骨干调到渠县厂时,已有10年以上工龄。
现已退休的这位男师父,以现已成为中石油净化工人眼中“一代兵王”的郑东现有认识来看,当时,他跟杨学到的本领有的管用,有的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郑东记忆最深的是,他在渠县厂上班,总是隔三岔五停电;在具体操作环节上,装置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不高。所以每次上班,尽管他还只是一名学徒,也要独立去干很多工作。遇到问题,杨小平在中控室给他简单交代一下,就由他单独去现场排故。那时,管理环节没有现在正规,现在学徒没有师父在现场“传帮带”,是严禁单独进入现场、擅自操作装置设备的。
但是,正是遇事师父简单地交代一下就让郑东去独立处理的这种方式,让他受益匪浅。
每当谈起过去,他就“非常怀念那时,有问题可以独立解决,实在没办法,再回中控室向师父请教,等师父将新的解决办法告诉我,我又继续跑去解决问题”。正是杨小平这种属于特定时代的“传帮带”,才让他感到“这样学习,记得深,效果好,一旦学会,就像长在身上一样,想忘你也忘不了!”
郑东说,现在西南油气田净化专业新工培训,除了教学阶段的模拟器材,厂里的生产装置不是谁都可以动的。如果实习生乱动装置,一旦将小问题动成大问题,就会吃不了兜着走!而当时的师傅带徒弟,如果徒弟不小心将装置弄停,停了也就停了,从领导到师父大家除了抱怨两句,并没从制度上来杜绝问题发生。让他难忘的是,当年,他有好几次因操作不当将生产装置弄停,师父每次都会不慌不忙地让他独自捣鼓,等他将故障排除,一头是汗地去向师父报告时,杨小平就会一改脸上总是挂着的严肃,冲他一笑,就算对他进行了奖励。
于是,随着杨小平给郑东的笑脸越多,直到师徒之间可以嘻嘻哈哈地开玩笑了,郑东学到的技术也就越多,越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