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将他乡作故乡(5)
书名:大国能源作者名:赵郭明本章字数:1711更新时间:2024-05-27 17:21:24
“分家”的事即将摆上桌面的头一天晚上,汪忖理去找亦兄亦友的老领导喝酒。
“除了上面划定的天然气净化业务,余下的,你们川东厂都拿过去吧!”汪忖理说。
老领导说:“都拿去,你那么多人,还不去喝西北风呀?!”
“没事,我们跟着中石油一起上市,应该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
“算了,不说这些,我们……还是喝酒吧!”
由于汪忖理主动摆正姿态,事先与老领导作了推心置腹的沟通,所以,第二天正式进入分家程序时,重庆天然气净化总厂和川东天然气净化厂没有出现任何争议与磕碰。从人员、资产、办公楼这些常见项目的具体分配来看,他们之间的公平、公正,不但给成都前来主持人员分流和资产重组工作的一位领导和工作组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使正在重庆采访的《中国石油报》记者周泽山深受感动。周泽山与王艳合作的长篇通讯《气冲霄汉》在《中国石油报》发表后,引起较大的反响,对西南油气田的改革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被分流的“川东厂”虽然没被纳入中石油的上市公司之列,但他们在后来的日子里却发展得依然很好。他们主要开展重庆净化总厂的检修、维修基础业务,包括从事后勤和土地、房地产领域的多种经营,收益也是很可观的。不但“川东厂”的效益得到保障,汪忖理与老领导的私人关系,也没出现因改革触及的利益问题产生矛盾与隔阂。老领导原是净化总厂的厂长,汪忖理给他打下手、当副厂长,改革前,两人关系一直相处得不错,改革后,他们之间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私交上,都还依然如初。
回首当年国企改革的风雨历程,人已离开净化专业领导岗位,在对外合作事业部任职的汪忖理,除了心系净化,仍以一名“老净化”自况之外,还不胜唏嘘地说:“国企改革最难,最敏感的是工人工龄的买断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国营企业的党群关系不说,而且还会导致企业发展受损,甚至引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无法得到解决的社会安全隐患问题。”
好在他深度参与的国企改革不但没有遗留隐患,而且还为国企的改革朝着一流企业的目标迈进,整合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基础。
当时,工人买断政策文件下发后,汪忖理就在净化总厂党委中心组的一次专题学习中提出了“坚决反对把生产骨干列入裁员名单”的主张,提出了“无论遇到多大难题,总厂党委成员都要统一口径,谁也不能答应生产骨干的工龄买断要求!”
他之所以如此严厉地强调这样的原则和要求,是因当时“西油”净化岗位上的十几个专业人员,看到厂里收入不高的人都有“买断工龄,拿上一笔钱去做生意,去实现发财梦”的冲动,也不禁心动。汪忖理把想走的骨干全部召集起来,和他们进行开诚布公的座谈,明确告诉他们:“西南油气田只要还有我们这个净化专业存在,就一定会有你吃、我吃的‘那一口’,因此,希望大家不要随随便便就把自己的工龄卖了!”
为了稳住技术骨干,同时尽可能地保护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他与党委成员经过研究后制定的一条改革措施,甚至还受到了上级的批评。
该措施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明确提出在净化总厂“决不允许两口子同时买断工龄的问题出现”。因此,在汪忖理主政的重庆天然气净化总厂,出于职工切身利益的维护,没有发现一起因双职工工龄在同一单位被组织同时买断,继而引发下岗职工生活无以为继的问题。为了统一党委“一班人”的思想,他用一个例子阐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说:“我们从重庆坐飞机到成都‘西油’机关办事,一个小时多点就到了;坐火车同样去成都‘西油’机关办事,过不了多久也能到;如果从单位自己开车过去办事,慢是相对慢了不少,但我们毕竟最终还是会到达目的地,去机关将该办的事情办了!”他这个“去‘西油’机关办事”的逻辑,当时有人并不赞成,认为他这是放着捷径不走,贻误了改革时机,但他顶住压力仍然坚持了这个“办事”逻辑。
汪忖理的职业生涯获得无数荣誉,除了青年时代的“全国优秀车间主任”,还有中年时代因扭亏增效成绩突出,两次被四川省授予的“优秀企业家”称号,以及一次西南油气田的“劳动模范”称号和中石油及国家有关部门评定的教授级高工荣誉。他说,这些成绩只能说明他“在净化专业工作,一些自身技术和管理方式得到了领导和大家的认同”,真正让他倍感欣慰的还是“从安徽庐江来到大西南,我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扎下根脉,已将他乡作故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