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在路上(2)

在路上(2)

书名:大国能源作者名:赵郭明本章字数:2498更新时间:2024-05-27 17:21:23

他说:“现在与上世纪70年代四川石油管理局时期的原料气比较,早已不是硫化氢高不高和高多少的问题!威远气田群,当年的含硫量大约是20克左右,只有1;现在龙岗气田的含硫量已经是20到40克;龙王庙气田甚至已高达30克;最高的还是川东北罗家寨气田、铁山坡气田,这两个气田的含硫量已经达到10不说,甚至还引发过令人震惊的重大亡人事故;而中石化在临近罗家寨、铁山坡开发的普光气田的原料气的硫含量,更是高得离谱,有的时候竟然达到了14。

“中石化建设净化厂,无论建厂还是开厂都要来成都,请我去帮他们作些工艺技术上的指导,但每次去普光气田,我头脑中那根弦——对如何避免高硫化氢对人和动物的伤害,以及对环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避免等问题——始终都是绷得紧紧的。我虽然从事了大半辈子的天然净化专业‘攻关’,但每次遇到实际问题,哪怕这些问题我都能够给出解决办法,但自己从来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张化1974年从基层调到机关生产技术处任职,负责天然气净化脱硫研究和相关的组织领导。从1983年开始,他当了大约8到9年技术处长。在建设“卧引装置”“中坝装置”“渠县装置”“长寿装置”这批净化厂时,大多数的时候,根据领导指派,他都在基层一线的建设现场忙碌着。

那时,川渝两地的公路交通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技术处有一辆“北京212”吉普,经常停在技术处楼下院子里的一棵柏树下待命。在张老的记忆中,这辆车总是拉着他与技术处的同事,在县、乡、村的黄泥大道或机耕路上飞驰。车子在赶往建设现场途中,尘土飞扬地飞跑着,常给他留下一种“骨头都要跑散架了”的感觉。

从成都府青路机关到垫江净化厂的建设工地,道路远不像现在这样近便,只用半天时间就能抵达。那时,他们坐上那辆“212”吉普,路上要跑三天三夜才能到。从成都到内江的路要走一天;第二天急赶慢赶才可以赶到重庆;第三天从重庆起个大早上路,赶到目的地时太阳就已快落坡了。去垫江净化厂的次数一多,他们就把从长寿到垫江的那条无名机耕路叫“长颠路”了。车子在路上活像一只得了痨病的“癞格宝”,爬行得又疲又慢。天一落雨,路上到处都是大小不一的水坑水沟槽。当“212”快要爬上一条泥泞陡坡段时,同张化一起下基层的机关知识分子们自然都要下车,挽起袖子,弯腰弓背地向山上一起用力推车。等大家都累得气都喘不匀时,他们才有可能将车推上山顶。然后,他们又十分享受地上车,沿一条又长又滑的下坡,坐在车上画着大“S”形,有说有笑地继续前行。

“长颠路”的沟槽又深又多,张化们当年奋力推车的时候,当地群众,站在路边笑嘻嘻地看着他们,一般不会上前搭手帮忙。群众之所以爱看他们“笑事”,张老说:“这也不能责怪人家!因为‘长颠路’之所以那么烂,全是因为我们的重车往垫江厂的工地运料,常在路上来回奔跑,把人家原本极好的路碾坏了!”

张化下基层,生产技术处和其他处室的机关同事有时和他同去。但在天然气脱硫这个专业,许多时候基本上还是只有他一个人“跑单帮”。刚开始去卧龙河引进厂,他像学生一样一直陪着周学厚,帮他提着一个塑料黑包一起下去。周是西南油气田所有“净化人”都很尊重的权威,张化说,在“卧引厂”项目建设上,他与周老总一起去工地的次数最多,待在现场,他们从来都不是“点火吃烟”、来去匆匆的漂浮作风,而是一去就会十天半月,扎下来,认真与基层的同志一起研究问题。那时,他每陪周学厚去一次现场,都能从他身上学到不少东西。

“卧引厂”“綦江厂”这两个净化厂建完,各类技术人员在生产技术处均已编齐到位,分管脱硫设备、脱硫工艺的人员开始逐渐多了。于是,遇到再下基层,他这个当处长的也就不是一个光杆司令了!生产技术处兵强马壮,川渝两地的各个净化厂一到每年一次、两次的大修,下面单位一个电话打来,他们就闻“令”而动,说走就走。去了现场,他们就和基层的同志同吃、同住、同工,实现了“三同”,把各种技术工艺遇到的所有疑难问题都摆出来,在现场集体“攻关”,直至圆满解决。

从那以后,“每年至少就有半年时间跑一线”,与基层科技人员“三同”。这个传统自“始作俑者”周学厚带领范恩泽、张化等人挑大梁的时代伊始,历经岁月的更迭,直到2018年冬天,还在众多后来者身上,依然历久弥新,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现在,西南油气田虽然已将东溪厂、长寿厂关停,承担了中石油赋予的“全国净化专业培训基地”的职能,原来的12个净化厂只有10个还在生产,但“净化前辈”当年走过的路,许多后来者却依然在走。

这几十年来,西南油气田净化专业从无到有,积累了一套从工艺到技术的底蕴,在国内甚至国际上一路领跑,都是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基层出现的生产问题为牵引,在路上通过不断地“跑路”,然后慢慢“跑”出来的。

张化说:“这些成绩,不但归功机关生产技术处的每一个人,而且,天然气研究院的专家们从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摆在那里的!西南油气田的‘天研院’,在全国学科建设中,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他们是唯一的,也是最专业的!他们为净化专业积累的不少成功经验,也是从实验室到现场,几十年坚持不懈,一路‘跑’出来的。”

西南油气田净化专业60年以来的技术工艺,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之后,他们基于“献石油”的情怀,还在20世纪的90年代,对中石化的不少项目作过专家保障。中石化建设川东北普光气田,从气田开发到天然气净化,从做方案设计到组织国内外专家座谈,从环评、安评设计到通过国家验收,所有的过程,可以说都不难从中看到“西油”联合专家组介入的身影。近几年,中石化川西北的元坝气田建设,也是西南油气田的专家团队在为他们提供“一条龙”服务。本来中石化找的是北京一家石油公司服务,但遇到净化这个环节却无法过关,因此,最后还是只能邀请张化与西南油气田的专家介入。

当“西油人”的勘探业务走出四川盆地,跟随中石油海外团队一起远征哈萨克斯坦时,张老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未曾远征中亚,但在相关净化业务国内定方案,搞设计和制定安评、环评措施的环节,他却一样也没落下。张化的名望与资质,至今还收录在国家石油天然气专业的专家库里。

所以,但凡遇到西南油气田、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乃至国家安监总局、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专业活动时,只要能够参加,他也不让邀请方失望,尽量按时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