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攻关与体系(2)

攻关与体系(2)

书名:大国能源作者名:赵郭明本章字数:2397更新时间:2024-05-27 17:21:20

威远脱硫一厂和“威成管线”输气管道,这两项在西南油气田60多年发展史上极具标志性的荣耀建设项目,都是在威远大会战期间建成的。那时,石油部副部长张文彬、四川石油管理局首任局长张忠良等人负责的领导小组和总指挥部,均设在威远县新场镇的曹家山上。常被西南油气田的“净化人”在进行传统教育时念念不忘,不时提到的威远一厂,当时的确只有张化一个人在距离曹家山即红村总指挥部不远的山里负责筹建。尽管只有这个走出校门满打满算才一年多点的年轻人独自在工地上负责技术层面的支撑,但实际上遇到脱硫工艺技术的各种疑难问题,他同样也要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攻关”。

威远一厂在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有:一是在工艺上,威远气田群在勘探开发中遇到的天然气含硫量,要比东溪气田装置车间的含硫量高出不少,这样就会时常出现技术难关,比如硫黄回收环节说不正常就不正常,在脱硫的过程中极其容易起泡。二是生产一天比一天被动,因为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的狂潮席卷全国,工人的心思都用在“闹革命”上,认真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心都要因此大打折扣。三是当年的净化工人素质普遍不高,会战指挥部让张化在自贡、内江等地招来“合同工”,尽管他在招工之前,开宗名义地提出过“必须达到小学及初中文化水平”的具体要求,实际按照“矮子里边拔大个”的办法招来的工人,还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居多。在他们当中,许多人都不识字,想要熟练掌握操作设备的岗位技能,胜任本职工作,可谓困难重重。四是组织会战的主要领导张文彬和张忠良等人,已被打成“走资派”,被“造反派”押送到川渝两地的偏远山区蹲牛棚了。因此,威远一厂在生产中遇到困难,张化想直接去找领导汇报,已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作为威远一厂建设工地的唯一技术骨干,他也只能在周学厚陪“革委会领导”,从成都来到威远“检查革命工作”时,趁着四下没人时,悄悄跑过去请教一番。

威远净化一厂的建成,是为了通过“威成管线”,实现从威远向四川省会城市成都供气。

当时,四川与全国其他省份一样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四川石油管理局也紧跟形势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平时,“革委会”的头头脑脑虽然喜欢根据上峰的指示,到威远气田“指导革命工作”,督促大家努力学习“中央文革领导小组”的指示精神,包括在工作岗位开展“斗批改”等方面的情况,但是,到了“威成管线”必须向成都实现供气的节骨眼上,“革命领导”还是一下都急眼了,几乎天天都要派人到张化负责技术工作的威远一厂工地督战。

张化老人至今仍还记得,当年面对铺天盖地的革命标语,他还“毛起胆子”,在黑板报上写了一首促生产的标语诗:“威成一条线,连着成都一大片。咱们一厂是咽喉,净化脱硫是关键。”在最艰难的那些日子里,他以这首标语诗来激励自己,也去鼓励那些字也不识几个的工人。

“革委会”领导给张化提出的明确要求是,等威远气田群的天然气全部集中到威远一厂之后,“你要和革命工人一起,将硫黄全脱干净后的清洁气,通过‘威成管线’及时送到成都的工矿企业和革命群众的家里!”

张化说,由于周学厚领导的“脱硫攻关队”发挥了主力作用,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脱硫技术工艺标准。东溪脱硫装置的诞生,等于中国在大西南拥有了自己的脱硫生产实验装置;威远一厂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突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独立自主地建成了第一座脱硫生产厂,并具备了比较完备的生产能力!

自从石油部党组意识到在四川盆地找石油,建设大西南“中国巴库”的理想已与现实相距甚远时,中国天然气工业开始在川渝两地迎来了它的黄金年代。1971年,根据威远气田群相继开发带来的任务变化,西南油气田早年的“净化人”,又在威远的山地密林中将威远一厂一分为二,迅速建成威远脱硫二厂。

这时,周学厚告诉张化的工作思路是:“首先,稳扎稳打地在脱硫一厂组织生产;其次还要分出时间精力,到脱硫二厂去确保技术攻关工作的有效落实。”

1973年,伴随石炭系大发展的脚步,四川石油管理局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开始向卧龙河区块转移。张化离开威远二厂,被组织安排到卧龙河气田,去那里参加一个脱硫厂的建设。这个脱硫厂,是中国的第一个高含硫天然气引进设备脱硫厂。开厂时,天然气原料气的含硫量竟高达4.5以上。该厂的技术装置相比綦江东溪厂和威远一厂、二厂又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每天已能达到250万方天然气的生产能力。由于含硫量太高,卧龙河脱硫厂在天然气的净化过程中还需要开始增加脱有机硫的工序。随着厂子装置规模的扩大,卧龙河净化厂的硫黄产量也跟上去了。此间,川西北矿区中坝气田也与川东北矿区的卧龙河气田遥相呼应,在三叠系雷口坡组三段,打出了一批令人惊喜的工业开发井。

中坝脱硫厂于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张化从威远去往卧龙河净化厂报到时,四川石油管理局已经正式建成了威远脱硫一厂、威远脱硫二厂、中坝净化厂、垫江净化厂等一批天然气净化厂。

伴随“大开发”带来的“大建设”,中国西南地区的油气工业脱硫技术工艺,已经一天比一天成熟了。在原本一无所有,白手起家的历史条件下起步,经过艰辛创业,已能满足四川石油管理局当时的勘探开发形势所需。张化与他的同事们在四川局副总工程师周学厚的带领下,经过十多年的摔打磨炼,不断“攻关”,开始信心十足地面对各种生产问题。然而尽管形势发展不错,四川石油管理局的天然气脱硫技术水平同国外发达国家的脱硫技术水平相比,差距还是一目了然的。

1972年9月25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应周恩来总理之邀,第一次访问中国。两国政府立足着眼未来的外交原则,就日本1894年、1931年、1937年发动的三次侵华战争赔偿问题进行了谈判,以发表《中日联合声明》为标志,实现了中日两国的邦交正常化。尤其以首届中国商品交易会在广州成功召开为契机,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要认真组织外贸出口货源的落实,以满足外商需求,石油部每年向日本出口100万吨原油,为国家出口创汇的计划,也被提上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议事日程。

中日关系正常化的缕缕春风,吹遍了川渝两地的大江大河,巍巍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