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关与体系(1)
书名:大国能源作者名:赵郭明本章字数:2367更新时间:2024-05-27 17:21:19
“张化老人是西南油气田天然气净化专业的权威人物之一,1965年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当时的四川石油管理局。从那一年开始,他一直就在川渝两地辗转,从事中国西南石油天然气工业净化专业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的工作。1999年,张化虽然从四川石油公司副总工程师的岗位上退休了,但截至2018年的冬天,他始终还在参与西南油气田包括中石油天然气净化专业的项目论证、科研成果和课题开题论证这些领域的专业工作。”
未见张化老人以前,我们通过对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副总裁兼勘探与生产分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鹭光的访谈,涉及“西油”的净化专业体系时,已对这位颇有名望的老专家的基本情况拥有大致如上的了解。
张化人虽然已从专业技术领导岗位退了下来,但他的工作性质却还始终处于一种“退而不休”的状态。这种状态,在许多情况下让他甚至比在职在岗的时候还要忙碌得多。在成都府南河边公园里的一张木条椅上,我们与张化老人并排而坐,让他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他在西南油气田所从事的工作。他望着一河从高山峡谷中来到成都的岷江水,略微沉思了一会儿,说:“我这一辈子都在攻关!”
1965年草木皆黄的秋天,他在四川局机关办完人事关系手续以后,就被四川局时任总工程师的净化专业老前辈周学厚下派到基层一线去当实习技术员,同时又将他作为纳入四川局“脱硫技术攻关队”的“唯一新鲜血液”,让他与局里的许多“老同志”一起,从头至尾地参加了东溪气田净化厂的开发建设。
那时,川东矿区东溪气田的各项建设已经临近尾声,解决脱硫技术的瓶颈问题于是一下子成了各项配套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个集中了四川石油管理局全部净化专业精英的“攻关队”,是在1965年夏天奉命组建的。张化正式成为其中的一员时,东溪气田净化装置车间四周的田坝里,颗粒饱满的稻谷业已泛黄,正在随风吹送果实的芳香。“攻关队”主导的一系列脱硫工艺实验这时也已临近尾声。当附近生产队的农民将田里收割的金黄稻谷晒干,即将人挑马拉地向政府送公粮时,“攻关队”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在各地建设者的支持配合下,建成了中国天然气工业的第一套脱硫装置。
这套每天产气15万方的装置,像个喷吐白烟的钢铁巨人一样屹立在重庆綦江县的土地上。“攻关队”带有实验性的各项工作陆续完成后,“老同志”也一个接一个地离开,回到川渝两地各个矿区和成都的局机关去了。张化向周学厚打听接下来自己的工作去向,周学厚说:“小伙子,你就暂时留在东溪净化厂干,哪儿也不用去!”
于是,张化将工作关系正式落在东溪气田的脱硫装置车间,在实习技术员的岗位上班。
周学厚临回成都以前,专门让张化去给西南油气田早年净化专业的灵魂人物之一范恩泽当徒弟,打下手。范恩泽的年龄应该比张化大不了多少,当张化被周学厚领到他的面前,开口对他叫“老师”时,他却早已是个可以独当一面的技术员了。但后来这位“年轻的老师”,并没给张化交代什么具体工作,只是让他成天帮他整理技术资料,或者在办公室与生产现场之间来回跑腿。在东溪脱硫厂净化车间,张化不知不觉地干了一年左右。一天下午下班后,厂里的有线喇叭播放的《万岁!毛主席》歌声又按时响起来时,范恩泽将张化叫出厂区,让他陪自己到厂外的田埂上一起散步。他们一起转着田坝,范恩泽突然回过头来,望着一脸朝气,嘴里噙着一根稻草的张化说:“小张,周老总给我来电话了,他让你明天就结束实习,收拾收拾,尽快赶去威远气田报到。”
“让我去威远搞啥子?”张化的湖北口音,通过一年来的水土及工作环境熏陶,这时不知不觉地已有了四川味。
“威远在石油部组织的第二次四川石油会战中,气田正在一个接着一个地形成,你去那边,负责建设脱硫一厂。”范恩泽的手里夹着一支香烟,笑着说。
“老师,您也去吗?”
“不去,我还留在这里。”
“您是说……周老总让我一个人……去建……威远一厂?”张化愣在范恩泽面前,一时语塞,有些不知该说什么。
威远气田的勘探开发情况,每过一两天,几乎都以“红村战报”的名义,通过有线广播对外公布。这些张化已经时有耳闻,并对那里的火红场面也曾充满了发自内心的向往。不过,当他从范恩泽的言语中听到周学厚让他以四川局生产一线唯一技术储备人员的资历去那里独当一面的决定时,还是难免感到吃惊。
当然,要说威远一厂当时的生产工艺配套,还要先简单介绍一下綦江脱硫“攻关队”的基本情况。也就是说,从“一五计划”到“三五计划”期间,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天然气脱硫技术工艺,同其他工业领域的工业技术工艺一样,一直实行技术封锁。所以,綦江脱硫车间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天然气工业的净化脱硫之路,经过艰辛摸索,已经有了蹒跚前行的起点,和大致成型的一些技术工艺。
綦江东溪气田脱硫车间,无疑堪称中国的第一套天然气脱硫技术装置。
这套装置,一方面担负着东溪气田的脱硫净化生产任务,一方面由范恩泽带领张化等技术人员,还要不断摸索天然气脱硫工艺继续前进的方向。当时,他们集体摸索总结出来的脱硫工艺,被现在的教科书称为“天然气氨法脱硫”,或者用一个化学名词来讲,应该叫天然气“MEA脱硫法”。
威远脱硫一厂的项目建设,规划目标是日产140万方天然气,而脱硫“攻关队”在东溪气田攻下的这套实验装置,只有日产3000到5000方的规模。因此,如果按东溪装置15万方的规模来进行对比,那么威远脱硫装置的生产规模,一下就比綦江脱硫装置的生产规模扩大了整整10倍。
所以,威远一厂这套天然气净化装置,又属于中国第一套大型天然气工业化脱硫装置。当然,这也是张化听范恩泽说起周学厚让他去建这套装置时感到非常吃惊,并预感压力即将随之而来的一个主要原因。
经过沧海桑田的几十年变迁,当年青涩的“小张”现已满头华发,变成了精神矍铄的“张老”;威远一厂装置除留下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之外,随着西南油气田天然气净化专业体系的日新月异,实物装置也已不复存在了;但张化却清晰地记得:“东溪装置是1965年10月22号投产的,威远一厂是1966年11月23日投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