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谣(3)
书名:大国能源作者名:赵郭明本章字数:2417更新时间:2024-05-27 17:21:17
我告诉他,四川盆地的含气面积有18万多平方公里,根据当时的资料评估,天然气总量有7万多亿立方米,每年产量即将达到80亿立方米,还有20亿到30亿立方米天然气,正在寻找新的买方市场。这位省长听了我的汇报,当时讲了三个意见。他说:第一,四川的天然气该输出就输出,以前省里不让外输不对。现在省里的观点是,只要能保证四川所需的天然气,你们输到哪儿四川都没意见,都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利用资源,才能搞活企业。第二,四川的天然气,不能总把资源窝在四川,把钱总是埋在地下。你们往外输气,我们收税,这是何乐而不为的好事。第三,你们外输天然气之前,还要下功夫做好四川的管网建设,并把发展民用气当成大事来办。这件事,是为四川父老乡亲谋福利,让大家丢掉煤炭灶,扔掉蜂窝煤,煮饭烧水时,不用再用烟熏火燎的柴柴草草。把这个事办成,你们石油公司就算立大功了!
于是,我们就按宋宝瑞省长的指示,对11万川渝职工提出了“气化全川”的口号。这个口号,是从当年红四方面军提出的那个“赤化全川”的意思中借鉴而来的。这样来叫这个口号,就显得很有气魄,也对应了我们在四川经营发展几十年,用一个具体行动回馈四川人民的决心。
为了“气化全川”,我给大家提出了“勘探、开发、消费”的理念。
这个理念是说,根据四川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我们要加强宏观调控,按当时吴邦国副总理的指示,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在稳定化工原料气供应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民用气和车用燃料气市场。随后,我们就对全川21个地、市、州,除了攀枝花和“甘阿凉”这些边远地区,进行了民用天然气的全覆盖,就连当时还没改名、升格的阿坝州的著名景区九寨沟地区,也用上了天然气。
为让九寨沟这种距离气源很远的地方用上天然气,我们想了不少办法,最后决定用“非管网”的方式来为它供气。“非管网”就是无管网的意思,具体说,就是它不是通过常规的输气管道接通气源,送往终端,而是将矿区的小产井、报废井里存留的少许天然气,经过分离、脱硫、压缩、储集,然后装车,送往远离输气管网的城镇及乡村,再经过调压计量之后,按需供给千家万户。
这项既节约能源又解决边远、分散地区用气并造福一方人民的技术,在解决九寨沟用气的同时,还获得了四川省十大科技成果奖和三项国家专利技术的资格认证。
所以,“气化全川”这项任务的完成,对我们11万职工队伍中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值得自豪和高兴的!
但关于1998年10月28日纪念建局40周年的庆祝大会,夏鸿辉却貌似不愿谈及。不过,我们和他边走边聊,等他最终将这次大会的前因后果都说出来时,我们发现他的讲述虽然风起云涌,语气语速却已波澜不惊。
参加这次纪念大会的来宾有四川局的老书记、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黄凯,四川局历届党政领导代表,老红军、老八路及老同志代表和原四川局属成都地区各单位、机关处室领导,以及川渝26个电视收视点的干部职工。
纪念大会通过电视,向11万干部职工进行直播。
在低缓、雄壮的《石油工人之歌》的旋律中,老书记黄凯一行来到会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黄凯说:“1958年,四川石油管理局成立。1978年7月,我与老局长马文林将肩上担子同时交给了杨型亮、董金壁,到这次见到四川石油公司的领导陈应权与夏鸿辉时,前后两个20年相加,正好40年。”
“前20年,四川石油职工在荒凉大盆地里创业,初步建成了中国的天然气工业基地;后20年,四川石油职工依靠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奋发进取,使四川油气田跨入了增储上产的高峰时期。40年的成绩,使我这个四川石油老兵感到无比欣慰。我向全局11万干部职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
黄凯说:“回顾过去,四川局取得了突出成就:一是大家胸怀国家发展大局,大力发展四川油气事业;二是坚持科技兴业,丰富发展了四川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三是依靠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四是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形成了具有厚重底蕴的‘川油精神’!”
那天的纪念大会,气氛庄重而热烈,黄凯讲话结束后,当场为四川石油公司题词:“四十年艰辛铸就大气伟业,十万人壮志再创新世纪辉煌!”
黄凯1915年3月出生于四川省通江县,1932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转战石油工业战线后,他除了曾在四川局和石油部担任领导职务,还出任过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驻石油工业部的纪检组长等职。
当他将饱蘸石油情怀的题词一挥而就,并在工作人员帮助下通过电视屏幕向26个收视点的观众进行展示时,川渝两地的11万“石油人”纷纷起立鼓掌,将纪念庆祝大会推向了高潮。
夏老原来不想谈起,终又言语平静地向我们道出实情的这次大会,是四川局自建立以来属于11万干部职工最隆重的一次纪念大会,当然,这也是他们从四川石油管理局根据中央文件更名“四川石油公司”、划转中国石油集团之后的第一次集会。
当然,对11万干部职工来说,无论回顾历史还是展望未来,这也属于他们齐装满员的最后一次集会了!
因为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指示,1998年和之后的两年经济体制改革赋予他们的任务,他们要争取到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叶蜕变为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以适应2001年9月中国即将以正式成员身份成为世贸组织大家庭一员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之需。简而言之,四川石油公司的任务,对总经理夏鸿辉、党委书记陈应权来说,这就意味着:一是带领大家完成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交代的支持重庆新建化肥厂、化工企业,为这些工厂提供大量原料气任务;二是继续推进“气化全川”工程的深化完成,以实际行动回馈巴蜀父老的厚爱和支持。在完成两项任务的同时,还要带领川渝石油工人去完成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任务,即利用3年时间,通过改革、改组和改造,使四川石油公司作为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样板,尽快建立一套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参与全球化的油气工业竞争。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对夏鸿辉与陈应权来说,加强工作的“两个针对”,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第一个针对,即针对企业规模大、冗员多、机制僵化、效益差的痼疾,使企业甩掉连续7年亏损的落后帽子,在1997年至2001年的几年中,实现利税4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