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一块好钢(4)

一块好钢(4)

书名:大国能源作者名:赵郭明本章字数:1676更新时间:2024-05-27 17:21:15

早在1977年5月24日,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就曾指出:“一定要在党内创造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而拉开了人们对“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思潮盛行时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等害国误民谬论的抵制。但李鹭光刚到川东钻探时,“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的意识一时还没根除,因而,尽管当时的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和他所在的井队,各级领导对人才都很尊重,但很多时候一些“工农兵”干部还是对他们这些大学生不太待见,还抱有抵触情绪。不过,随着大环境对小气候的改变,这些还是很快就像风一样地过去了。

所以,李鹭光在井队待了两年不到,钻探公司党委在研究干部使用时,就将他从基层调到了机关的钻井科工作。到了钻井科,李鹭光一下有海阔天空的感觉,从此有了施展个人能力才干的舞台。那时,40多台罗马6500大型钻机,在川东大发展的热潮中日夜轰鸣,每月开钻的井场很多。钻井科的领导觉得李鹭光既然是一块好钢,那么就该毫不犹豫地将他用在刀刃上——让他单独负责事故处理。一接告急电话,他也乐意去跑一线。

一年300多天,李鹭光从机关所在地云台乡出发,下基层、跑井队的时间就有270多天。这项工作,比他在井队当技术员还要显得辛苦,不过却非常锻炼人,因为李鹭光每次在基层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因此处理事故的针对性也得到了很好锻炼,技术经验一天比一天丰富了。

云台乡,这个老一代创业者开辟的生活基地,一条牛屎街像根扁担一样横挑东西两头。当街上走过20世纪80年代的“喇叭裤青年”之后,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汹涌,务实淳厚的市井民风,已让这里的物质文化生活变得日益单调乏味。钻井科、地质科、调度室等机关科室的干部、技术员,中午及晚上在食堂吃过饭后,没事一般不回家和宿舍,他们饭后爱往办公室跑,到了晚上10点钟之后才会陆续离开。这在当时确实是一种很好的风气。

一个大办公室,待着八九个人,下班以后和节假日,除了值班的人,其他人也喜欢在办公室窝着。这样也好,遇到有事的时候,大家马上就能凑在一起商量。当然,实在没事的时候,他们也会在办公室下下象棋、打打扑克、摆摆龙门阵,这样,也算就将娱乐活动搞了。

有一次,开江井场给钻井科打电话,要这边送个弯接头去。云台到开江有300多公里,当时,川东钻探的各路人马在这里云集,正按地质学家藤耀坤、冉隆辉等人编制的《四川盆地大天池构造带石炭系气藏开发设计方案》,寻找盼望已久的“大场面”。由于通信设备很差,电话信号不好,接听电话时,需要一站一站地通过总机转接,遇到雷雨天,因外线接地发生故障,还要由话务员来进行人工传话。

李鹭光不停地拍打座机,将话务员“拍”出来后,让她并线传话,去问开江井队是不是要一个弯接头。由于这位话务员是个四川人,“弯”在四川话里常被读成“歪”,因此,她就根据李鹭光的提示,不断去问开江那边的技术员:你们是不是要“歪接头”?李鹭光一听话务员将“弯接头”说成“歪接头”了,由于他是重庆人,当时还听不太懂四川方言,就急得大叫起来:是“弯接头”不是“歪接头”!加之受话器里全是“嚯啰嚯啰”的噪音,因此,他在电话里冲着话务员喊了将近半小时,直到声音都喊哑了,话务员还是无法听清,虽然他气得不行,却没有任何办法。后来,他就找一个工人出身的副经理,让他用四川话跟话务员交流,才将开江前线急需的“弯接头”确认下来,让处于待命状态的司机立即开车送去。

李鹭光说,在云台基地,每天夜里10点之后,等办公室的同事都陆续离开了,他才去写那些貌似永远也无法写完的技术材料。那些材料领导和上级机关每次都要得很急,都有时间节点的具体要求。比如局里要开技术座谈会,石油部的有关部门要求上报材料;比如川东地区的每一口气井都要撰写一份专业技术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材料单位都交给他写,因此熬夜对他来说,既是工作,也是家常便饭。如果熬夜太累,需要休息一会儿时,一般他会去洗一把冷水脸,清醒一会儿接着又干;或者打开抽屉,拿出CD机去听一会儿朱逢博唱过的歌儿——《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首歌,因有“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和“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的歌词,因此某种程度而言,实际也是一首属于李鹭光和他们那个时代的励志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