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一块好钢(1)

一块好钢(1)

书名:大国能源作者名:赵郭明本章字数:2445更新时间:2024-05-27 17:21:14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副总裁李鹭光在他作为资深“石油人”的职业生涯里,有31年是在四川盆地度过的。他从大学毕业后来到四川盆地,个人际遇可谓纷繁,不过,有两个记忆每当向人提及,就会让他觉得如同昨日。

这两个记忆,一个是女歌唱家朱逢博唱红大江南北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一个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发展历程中的第二阶段,即川东矿区石炭系发现之后的大发展时期。他说,朱的这首歌收在一盒名叫《燕南飞》的卡带里,不但大学校园里的青年学子会唱,30多年以前,他来到四川盆地,不少井场的年轻工人无论上下班,有事没事的时候也喜欢哼唱。而关于石炭系大发展,在他的记忆中,又是和朱逢博歌曲引领的风潮联系在一起的。

李鹭光告诉我们,四川盆地天然气大发展历程的五个阶段,他经历了其中的“石炭系发现”“飞仙关和长兴蛟滩发现”“须家河三叠系发现”“寒武系龙王庙和震旦系灯影组发现”四个阶段。早年的“川南二叠系发现”,他虽然没能赶上,但在四年的大学校园生活中,他从参加威远会战的老英模、老劳模的事迹报告会带给他的耳濡目染中了解了不少,因此一点也不陌生。他对西南油气田的历史发展,可谓了然于心。

李鹭光来到川东矿区,在承担了“川气出川”重任和引领四川油气工业穿越“十年生死线”的这片土地上,川东矿区和川南矿区的两支会战队伍,根据石油部党组的意图,已于1983年10月重组,分别以“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和“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开发公司”的名义挂牌。

两个新成立的公司,同为四川石油管理局的局属二级单位。

他分配到四川局参加工作,最初是到川东钻探公司担任实习技术员。这家公司虽然地处云台乡一隅,当年却是中国石油工业第一家经过专业化重组的最大也最专业的油气钻探公司。川东钻探钻的气井,不但在四千到五千米左右,属于全国井深最多的油气探区,而且川东钻探的设备当时也是国内最先进的。他记得“这里的40多台大型钻机,都是从罗马尼亚进口的,简直棒极了!”

从李鹭光时隔30多年仍然充满自豪的讲述中,我们发现作为一名实习技术员,那时他对川东钻探装备的满意度,已和四川局承担“川气出川”任务时的装备不一样了。这种区别,除了时间带来的客观事物之变,还与中国石油按“四三方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背景有关。

进入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1971年10月,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来访,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两国政府签订了《联合公报》。同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宣告两国正式恢复邦交……国门的打开,使我们有条件开始了解国外石油化工的最新动态,引进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技术。

毛主席、周总理先后指示,中国要引进建设一批石油化工、化纤、化肥装置,以解决人民群众的穿衣、吃饭问题……

1971年底,李先念副总理在国务院主持会议,听取了康世恩的汇报。当时,国务院的许多领导第一次听到国外石油化工发展的近况,以及乙烯装置这个概念,都非常高兴。原油出口增加后,外汇收入迅速增加,周总理提出,要拿几十个亿的外汇出来,从国外引进一批先进的技术设备,推进我国工业、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他把编制计划的任务交给了负责计委工作的余秋里。余秋里深知国家拿出几十个亿美元的外汇不容易,必须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他召集有关部门反复研究、论证,最后编制了一个引进技术设备的方案,这个方案共用外汇43亿美元,因而,被人们通俗地成为“四三方案”。

因此,通过李鹭光提到的“40多台大型钻机”,结合《百年石油》的记载,不难看出,经过20世纪70到80年代的发展,四川石油管理局挺过艰难的十年岁月之后,随着中央“四三方案”在四川的落实,仅川东矿区的钻机数量与钻机的先进程度,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在:一是,川南矿区派出的川东北会战队伍,6支钻井队当时拥有6部钻机,川东矿区组建的川东会战队伍,7支钻井队当时拥有7部钻机;二是,无论川南还是川东矿区,在支持会战上,无论基于文献记载,还是结合当事人刘云鹤的讲述,都提到两个矿区均拿出了各自“最好的钻机”的事实;三是,李鹭光在川东钻探公司担任实习技术员,参加川东石炭系后续开发时的钻机数量,比前十年已多出27台;四是,川东石炭系勘探开发第一阶段,钻井队使用的钻机品牌不明,而李鹭光被分配到川东钻探公司时,他见到的钻机“都是从罗马尼亚进口的”。

这种变化可以说明的事实还有:一、川气出川这项“通天工程”虽然被国务院叫停了,但因该工程赋予的形势任务带来的后续促进,即紧随川东石炭系大发现之后,川东的勘探开发不但没有因此而受影响,反而还可从机构重组与钻机数量及先进性提高上,看到川东石炭系勘探开发的持续升温;二、通过钻机数量增加、公司制建立与专业化细分,不难看出川东勘探开发对企业发展的促进,已和以往的企业发展模式形成了明显的差别。

这一切的变化,也许还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带来的中央将“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问题”视为工作重点有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一直以7的耕地面积养活着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人民。化肥对于农业的增产作用十分明显,可以达到30以上。因此大力发展化肥工业,关系到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13套大型合成氨、尿素装置,分别安排在四川泸州……大庆等地,还从美国、荷兰、丹麦、日本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

余秋里、康世恩对这些重点引进项目的工程进展情况非常重视,提出“管理要严,质量要好,速度要快,投资要省,标准要高”的要求……

“四三方案”引进的技术设备,不但增强了中国基础工业的力量,增添了新的工业门类,提高了现代化技术水平,而且培养了一批能掌握现代化先进技术的工人和管理人才。

从经济效益上看,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1978年6月,已经建成的7套大化肥装置累计生产尿素361万吨,如果进口同样数量的化肥,按照当时的国际市场价格需要5.2亿美元,超过进口装置所花外汇的一倍……1977年,第一座引进的大型化纤装置在上海金山石油化工总厂建成投产,每年可向全国每人提供一米的化纤织物,解决了人民“穿衣难”的问题,结束了纺织品凭票供应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