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生死线(1)
书名:大国能源作者名:赵郭明本章字数:2323更新时间:2024-05-27 17:21:13
“从上世纪70至80年代勘探开发石炭系以来,川东矿区不知不觉地已被改称‘西南油气田重庆气矿’了。这种名称的置换,虽对横跨川渝两省市24个县,勘探开发总面积达28.7平方公里,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历年累计开采大约接近千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四川东部盆地来说,一时难以看出它的‘川东脉络’与‘西南增长极’的渊源究竟有多深,不过,我一说支撑‘西南增长极’‘全产业链’发展的根基,是在我们那一代也包括你们还要采访的那些人在这片土地上奋斗出来的,想必这就不难理解了。”刘云鹤老人的感冒还不怎么见好,这天上午的说话声,还不时带有“嗡嗡”的鼻腔回音。
在这位老专家看来,从天然气开采到天然气产品进入工业用户、寻常百姓家的“全产业链”发展,其中包括的生产、勘探、开发输供、销售天然气——这些属于现在才有的产业元素,自20世纪70年代的川东北会战以来,它在川东矿区也就逐渐形成了。
刘云鹤说:“目前,重庆气矿已有32个气田,10个含气构造;拥有在册工业气井277口,生产单井站290座,日生产能力2000万立方米;脱水站20座,日处理能力2540万立方米;集输气、配气站173座,增压站16座,污水处理站14座,单井脱硫装置136套。经过几十年勘探开发,虽然这里的优质圈闭越来越少,待发现的地下目标更加复杂隐蔽,资源接替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向川渝及西南地区100余家大中型企业和数百万居民家庭提供工业原料、燃料生活用气的任务,却一分一秒也没改变。”
按理说这个“全产业链”,在石油部副部长张文彬和四川石油管理局首任局长张忠良遵照毛主席、党中央命令,组织威远会战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能完成。但由于受到十年内乱的冲击,威远会战以解放川南潜气层、大战古隆起为主。会战发起“一切为了七十亿”的强烈猛攻,在川南斩获了一批高产气井。如自2井自1960年4月18日出现井喷,截至2016年,已单井累计生产50亿方天然气;如会战期间勘探开发的威远气田,为国防工业崛起,始终向军方供应提氦原料气,至今仍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会战中涉及“全产业链”发展的基础元素,如上马土法脱硫,进行天然气脱硫的东溪脱硫厂、半机械化脱硫的威远脱硫一厂;尤其还在天然气管网的建设上,显露了规模化的苗头。
1963年年底,全川投产气田9个,分布在自贡、泸州、重庆三个地区,平均日产气270万立方米,建成输气管线328.5千米,配气站4座,主要用户集中在气田附近。
1965年10月,纳溪气田开始向位于纳溪县的泸州天然气化工厂供气。为增加泸州和重庆气源,油建指挥部首次采用管道预制防腐作业工厂化和管线组装焊接“对号入座”的流水作业法,建成输气管线总长65千米,贯通6个气田,日输气能力170万立方米的长纳输气管线及配套工程。
1965年12月,建成管径为245毫米,长29千米的东石输气管道和国内第一座管径219毫米,长1056米,跨越长江茄子溪的空中悬缆式输气管桥,以及日处理能力达80万立方米的国内第一座东溪乙醇胺脱硫车间,形成泸州和重庆地区供气系统。
1966年12月,又建成管径为630毫米,长146.4千米的威成输气管线和日处理能力达140万立方米的威远脱硫一厂。该管线起于威远气田,终于成都赖家坡,实现了向四川省会城市供气的构想。
然而,由于深受“文化大革命”梦魇的影响,威远会战却在持续向好时被迫中断了。它的中断对国计民生的维持与发展,不仅是一种非人力因素能够左右的迟滞,而且对西南油气工业“全产业链”效应的形成,也是一种无法估量的破坏。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这个损失,康世恩还在主政燃料化学工业部全面工作时,就以有所作为的姿态,决定予以及时恢复和弥补,曾“多次组织地质专家对四川盆地天然气储量进行分析,认为四川天然气资源丰富,具有‘一大、二多、三高’的特点。‘一大’主要指生储油条件好,后备储量大。四川盆地23万平方公里,根据世界含油气盆地相关统计数据类比分析,全盆地天然气资源量在10万亿立方米以上。‘二多’主要指产层多,构造多。从最下部的震旦系到上部的侏罗系,已证实的含气层有14套,每个气田至少有3个以上的主力气层,卧龙河等高产气田有5个主力气层。全盆地被地震证实的有利构造有257个,还有潜在的有利气区,构造内溶洞、裂缝发育充分。‘三高’主要指气井产量高。百万立方米以上的高产气井有46口,占了总井数的18以上,14个工业气层中9个层有高产气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头几年,燃料化学工业部和石油部还没“一分为二”;康世恩还在燃化部当部长,没去国务院当副总理。但他一是想把“文化大革命”耽误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尽快恢复起来,二是由于他当石油部副部长、部长时,在川中和威远组织的会战都不成功,因此,他对四川盆地的油气勘探及开发工作,有种欲罢不能、愈挫愈勇的英雄情结,所以,还在燃化部当部长时,他把组织专家对四川天然气储量进行论证并带人到国外考察的事情办妥后,好像他已经找到了实现“川气出川”的理论依据。
这时,他将“川气出川”计划上报国家计委。
他在这份雄心勃勃的计划里,提出从四川架设一条直径大约一米左右的超大输气管线,等一期工程结束后,就将它铺设到武汉去;二期工程开始后,还想将这条管线从南京铺到上海去。国家计委批准了他的计划,向中央各部委下发了《关于开发四川天然气和铺设川汉输气管道的通知》。
而且,根据这份中央文件的指示精神,湖北、四川省委还立即就以天然气为能源的经济发展格局,展开了规划部署,上马了一部分前期工程,像大型钢材制管厂的建设,与管线建设有关的修建公路等方面的配套建设,一下也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
由于“川气出川”的“通天工程”,需要四川局每年给予3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产量保障,因此,全国上下都在看着康世恩,也在盯着四川“石油人”。在刘云鹤看来,“伴随其间的这10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部门、社会各界都在盼望我们为国争气!所以这10年,也是一条无法绕过的‘生死线’”。